第425章 第 425 章(2 / 2)

先是用吼叫声让象群成员把这几个特定的嗡鸣节奏和“危险”联系起来,旋即又留心听了半个月,一共捕捉到六股类似的声音,每一次都在听到后带着象群成员往远离声源的方向移动,直到它们建立起一个初步的条件反射。 不那么让人惊讶的是—— 除了诺亚以外,学得最快的是莱娅。 它从母亲的胞宫离开,便浸泡在了同类的歌声之中,彼时尚且年幼,无法辨读风和大地带来的信息,但那些低语仍然被镌刻在了它身体的每一道纹路上,收录在了它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里,只等着将来某日被血脉相连的亲眷唤起。 仿佛要印证这个观点,在安澜放下“危险信号”,开始讲解第二课“呼唤信号”的时候,莱娅同样是最早做出反应的那一批,只比诺亚慢一点。 拖慢了它进度的并不是“理解力”和“学习能力”,而是每个非洲象家族在呼唤音设置上的差异。 为了防止幼崽混淆,哪怕活动区域相近的、有一些血缘关系的象群也不会设置相同的呼唤音,假设象群崩解,分裂成两部分或者三部分,被分出去的群体就会重新设置一个不同的呼喊音。 安澜为二代象群设置的呼唤音在大方向上和奥卡万戈的其他象群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细致的节拍上却借鉴了她和诺亚见面之前对彼此的呼唤,既是归家的脚步,也是心跳的鼓点。 虽然被放在“危险信号”之后,但就简单程度而言,“呼唤信号”胜出许多,仅仅三天,象群中最懒散、最随便的哈米西也学会了这一声响。 唯一的问题是:它们开始频繁地呼唤她。 从达拉加溢出的嗡鸣很快就引起了野生动物的注意,原本因为营地动工,大量人类和人类造物的气息出现,环境也有所改变,许多非洲象远远地避开了这一带,但现在不间断地听到那么多小象的呼唤,哪怕是特别的呼唤,出于好奇心也好,出于责任心也好,它们都选择回来查看情况。 铁网和木栅栏很快就迎来了挑战。 起初只是两头母象站在远处遥遥地张望了一眼;后来是一头巨大的公象沿着铁网缓慢地走了半圈;再之后就是一个小型象群,这五头母象结伴走到栅栏边缘,甚至尝试着拱了拱外面的大树,差点把当天负责巡逻的保育员吓得魂飞魄散。 为了避免引起更多注意,安澜不得不在“呼喊信号”后插队教了一种完全相反的“排斥信号”。 这种信号常常被用在不那么严肃的场合,没有非洲象守卫暂留地或者保护幼崽时发出的驱逐声那么凶狠、不详,但也足以向同类传达“这里不需要你”、“让我独自待着”、“别过来”之类的意愿。 有了这种声音,野象们总算没有继续赶来。 一直等到二代象群基本适应了在奥卡万戈的生活,也学会了常见的社交信号,等到营地完善了安保措施,也更新了应对“大象摸上门”事件的员工手册,既想保护新家人又想联系血亲的安澜才开始在大象频道里重复自己的问候请求。 她希望运气好些,会有曾经打过交道的象群,或者正好闲着没事干、警惕心又比较弱的好心象群,可以帮她向更远的地方传递这条信息,但五月过去,六月过去,七月过去,期待着,期待着,期待着,却始终都没有回音。 眼看旱季快要走到尽头,迁徙时节又要到来,她几乎要放弃今年和长辈们相遇的希望了,转机却又在毫无准备的时候奇迹般地降临。 这天早上,安澜像往常一样带着象群去喝水,忽然从风中听到了一个相当快乐的音符—— 好像有谁正在为成功当了一次信使而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