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新政试点范围恐怕还要再缩小。” 武英殿中,内阁首辅袁继咸起身对朱媺娖一揖,不紧不慢地说道。 “臣等这些日子梳理各部及南直隶诸府事务,发现百废待兴,需用人、用钱粮之处甚多,实不易上来便在整个南直隶范围内推行新政。” 今已是六月七日,距离朱媺娖登基过去了十日,距离她当初议定内阁十部及三院更是过去了半月有余。 可新政的推行,除了朝廷各部门名称有所变动,在地方上的落实却连个头都没开。 得知这一情况,朱媺娖很不满,便将阁臣都召集到武英殿开会询问。 却不想袁继咸如此作答。 朱媺娖到底只有十六岁,闻此言不禁有些生气,却没表现出来,反问道:“那首辅以为新政试行当缩小到哪一范围呢?” 袁继咸道:“可先在应天府试行三个月,试错纠正,若无太大问题,再推行到南直隶及重庆。 之后观效一至三年,再决定下一步的推广范围。” 听了这话,朱媺娖心中怒意稍减。 先将范围缩小到应天府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如今受朝廷实际控制的也就南直隶、四川、重庆、贵州、江西、湖广。 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朝廷只能做到半控制。 对于这几处而言,若朝廷政令无碍于地方势力的利益,他们应是不介意应付一下,做些面子上的功夫。 可一旦朝廷政令妨碍到了地方势力的利益,他们多半会阴奉阳违,甚至可能明着跟朝廷唱反调。 至于这个他们是谁,朱媺娖也难以甄别——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地方上的士绅、地主、商贾肯定是有的,也能有相当部分官吏,甚至还可能有平民百姓。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军阀性质的官军··· 深吸了口气,朱媺娖决定再忍一忍,多一些耐心。 “好,就先在应天府试行新政。”朱媺娖扫视着几位阁臣,尤其是袁继咸、马士英,“朕希望诸卿明白,今朕得天赐神通往来后世,不仅于大明而言是万载难逢的强盛良机,便是诸卿亦可名传千古。 只是,究竟留下的是美名,还是骂名,就得看诸卿的选择了。” 七位阁臣听了这番话,是既振奋又忐忑。 全体起身作揖道:“臣等必尽心竭力辅左陛下!” 朱媺娖道:“表态的话说一遍就够了,朕希望看到诸卿的实际行动。 七日之内,朕至少要看到财政部、巡警部的新政在江宁、上元两县展开。 一月内,要在应天府八个县全部落实!” “臣等遵旨!” 阁臣们离开后,又有法务院三位主要官员应诏前来。 “参见陛下!” “平身。” “谢陛下。” 除了法务院院正(从二品)王应熊,另两位分别是法务院院副(从三品)李永茂,最高法院院长(从三品)刘光斗。 说起来,朱媺娖也是手下一时无人可用,才矮子里面拔将军,选了这三位。 王应熊就不多说了,就是朱媺娖的傀儡。 李永茂则属于超擢。 此人1601年生,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之后做过行人、知县、兵科给事中等。 去年参与了拥立福王之事,因此在弘光朝被授为兵部郎中(正五品)。 后世又出任过隆武朝兵部侍郎、永历朝礼部尚书兼阁臣。 清军占领广州后,李永茂虽未继续扛清,却也没降清,而是隐匿山中,不久病亡。 朱媺娖用此人,主要是看他年轻(44岁),且以往经历也显露出一定办事能力。 若没有一个偏向实干,能干事的人,仅靠王应熊是很难落实法务院相关新政的。 刘光斗则是1591年生,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 做过推官、监军、监察御史等官职。 但后来因为攀附魏忠贤的阉党,在崇祯继位后被清算,丢官罢职。 到弘光朝建立,他才走通刘泽清的门路,被举荐给马士英。再由马士英、刘泽清助其成为弘光朝的监察御史,后改任大理寺右丞。 其最大的污点,则是南京城破后降了清。 历史上降了清的,朱媺娖几乎都不想用。 但她发现刘光斗在推官任上不仅时间颇久,而且连续几任都是政绩卓着。不仅昭雪冤狱,在民政方面也做了不少事实,为任职的基地百姓称颂。 因此,多方面考虑后,朱媺娖还是决定用刘光斗——如果太顾及某人在后世历史上的选择,她能用的人将会极少,不仅最后清替明,那些读书人、官宦没有做清臣的终究是少数。 所以,像刘光斗这种并非主动降清,降清后也没做出什么大恶之事的人,她需要用时还是得拿来用。 当然,在这个时空降了清的,不管主动、被动,她都是绝不会原谅的。 “朕让内阁七日内在上元、江宁展开新政,一月内在整个应天府展开,对于法务院也是同样的要求。卿等可能办到?” 王应熊当先表态,“臣等定竭尽全力。” 李永茂则道:“即便新政范围缩小到应天府,此番也需建立八个初级法院,一个中级法院。 按照陛下对法院的要求,我们必须从原县衙、府衙抽调官吏,才有施行新政的人手。” 法务院新政算是最容易落实的,因此听李永茂已有具体计划,朱媺娖倒没有惊讶,而是点头道:“法务院就是要以法院将断桉判决之权从县衙、府衙及省司中剥离出来。 地方衙门中精善刑名的官吏,本就该抽调到法院去,否则他们在地方衙门便无事可做。 但有一点你们必须要注意——法院的法官不仅要懂法律、善断狱,最重要的是要清廉,决不可贪腐弄权、知法犯法。 新政本就不容易得
第390章 试点范围缩小,定期落实新政(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