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呢。”
朱棣的正妻,正牌的皇后也就是仁孝皇后早在几年前就走了,虽然出身徐家,但是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号称女中儒生。
早时候朱棣南征北战,后来靖难的时候提心吊胆,且跟着朱高炽留守北平,那时候朱高炽年纪还不大,诸多政事,部署也大多是这位仁孝皇后教导,操心,担心之下,难免坏了根基。
再加上,她的亲弟弟徐增寿曾经因为将国家的情报送到燕地被朱允炆所杀,之前忙碌之时不曾想,如今成了皇后,便想起了自家弟弟没跟着同富贵,心里还是哀伤。
还有自朱棣登基之后,为了稳固地位,与邻国维持邦交,纳了不少其他国家的妃子,虽然对待仁孝皇后仍然敬重,但是看着别人年轻貌美,自己年纪大了难免“人老珠黄”,心里也不太舒服。
而且自家三个儿子里,老大是太子,老二,老三仗着军功不服老大,故而三兄弟明争暗斗,做母亲的心里怎么可能舒服,偏偏朱棣有意让这哥仨互相磨砺,以选出最优继承者,关乎家国大事,大明传承,这位仁孝皇后也不能插手只能看着,哪怕是调节一二,兄弟三个也是面和心不和,心里还有些郁气。
诸多原因累计在一起,这位仁孝皇后在朱棣登基五年后就去世了,年仅46岁。不过,这位没了之后,朱棣也不曾再立下正宫皇后,后宫诸事都交给了当年从燕王府跟他过来的侧妃管理,而诸多祭祀,礼仪,迎宾宴会等需要皇后主持的,便交给了太子妃张氏主持。
张氏虽然看似计较颇多,但是行事既有章法,在接手诸事之后,虽然最开始的时候有些忙乱,但是完全上手之后更是让人一点差错也挑不出来。
而且颇有大局观,能够劝得住外软内硬朱高炽。实际上,后来不知道哪里来的传闻,朱高炽能够在太子位上这么稳固,实际上也有张氏的功劳。
除了皇太孙朱瞻基之外,张氏的大局观也是朱棣看中的,这也是朱棣没有废太子的原因之一,他觉得张氏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在张氏身上,他看见他母亲当年马皇后的一丝影子。
张氏说着,也不管朱高炽,朱瞻基和朱瞻尘了,匆匆忙忙的进宫准备去了,毕竟今天的接风宴不只是这些王公大臣们参加,外面的朱棣带回来的那几十万大军也得吃呢。
虽然不至于和宫宴相似,但是酒,肉还是得有的,总不能班师回朝的庆功宴就让人家吃馒头吧。
看着张氏毫不犹豫的走了,朱高炽也是叹了一口气,他已经习惯了。说着自己伸手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腰带,挂好玉佩,对着门口偷笑的两个儿子指指点点:“你们两个啊,来了也不知道帮我解解围,就知道在一边看笑话。”
“这可不能怪我们啊,母亲那脾气你是知道的,要是我们来劝,指不定倒霉的就是我们了。”朱瞻基在一边怪叫到:“前些日子,母亲还嘀咕呢,说我都十六了,也该结婚了,就是皇爷爷在外北征,没法回来,让我没法结亲呢……”
“这是什么话嘛……北征是大事……”朱高炽冷哼了一声说道:“北征可是关乎我大明朝的大事怎么能和咱们的小事相比……”
“不小了。”朱瞻尘在一边帮腔道:“大哥可是太孙,是下下任的帝皇,他早点生孩子还能让皇爷爷带着点,说不准再来一个好圣重孙?这也算是关乎大明传承的事吧。
再说了,一般人家十四五就开始准备议亲了,就是咱们特殊晚一点,十五六也该议亲了,大哥可是皇爷爷这一脉这一辈中最大,身份最贵重的,他不议亲,你让二叔三叔家的那几个怎么办?
那几个兄弟还好,主要是还有几个郡主在呢,十四五议亲,十五六嫁人还好,过了十八那可是大姑娘了,人家能不着急?
他们提前议了,那就叫僭越。虽然都是自家人,咱们自己觉得没什么,但是让文武百官知道了,御史言官的折子能堆满整个太子府。
二婶,三婶最近这一年可总是上门找母亲念叨,这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据说前几天受到皇爷爷班师回朝的信之后,就天天来咱们府上找母亲说话,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让母亲趁着这次老爷子在家,把亲和议了,最好是直接把亲结了,省的耽误了人家孩子。”
“这都是什么话!”朱高炽拍了一下自己高挺的大肚子,然后说道:“罢了,你哥不进来还情有可原,但是你也不进来救救为父?”
“呵,我这个一天天不读圣贤书,只知道舞枪弄棒,打些花拳绣腿,无所事事,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的进去了,今天还能完整出来?”朱瞻尘好不气弱的对视了回去。
“你说你也是,当年那么聪明,乃是整个京城都闻名的神童,怎么现在就不爱读书爱武功了呢?”朱高炽说着说着突然想起来了:“还有,最近听说你书房里似乎有不少道经?怎么想起看道经了?先说话,你要是真跑去出家,求仙问道什么的,估计不用我动手,你皇爷爷就能打死你!”
“放心吧,出家是不可能的。”朱瞻尘想起这个就有点气的想磨牙,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