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他带兵能力上的缺陷,因此他打仗往往损伤了很多,却也只能和对面打个平手。
这种相当于和对面一换一的战术,对于汉朝来说是损失不起的,属于功过相抵,因此李广就总是得不到封赏。
讲到这里也会引起一个之前一直有提的问题,李广运气不好,又不被君上喜欢,卫霍外戚上位,掐媚献上,被天眷顾运气实在是太好了。
可实际上是这样吗
不是的。
李广的运气怎么可能算差,他一出生就是世家,虽然家中已经稍有落寞,但仍有祖上留下来的人脉和祖传的弓学,少年时也曾成名,到了武帝时期也多是被信任的。
比如龙城之战,最开始卫青领兵绝不算多,这场战斗启用的更多是老将,其中李广汉武帝刘彻绝对是赋予厚望的,毕竟当时汉朝能打的没几个,李广又是老一辈武将的领头之一。
在刘彻登基后不久就封他为卫尉,负责宫内安全,试想一个不被君主信任的人,能被安排到宫中负责这个,刘彻难道不怕死吗
想也知道不可能。
因此李广在龙城之前都是颇为受刘彻信任的将领,再龙城时也曾经给予厚望,可惜李广没有拿下实绩,而卫青那下了,刘彻多实用主义的一个人啊
他就是谁好用,用谁。
如果卫青幸运他就不会是私生子出生,少年牧羊,成年做骑奴,而该和李广一样出生世家,饱受信赖。
同理的还有霍去病的幸运,后世文人只看到了霍去病的幸运,说他在深入匈奴时从不迷路,却没看到他收编匈奴人,任用他们作为向导,带领军队前行,只将这一切归功于幸运,这岂不可笑。
这样一看,李广有的优点,卫霍也有,李广没有的优点,卫霍还是有,这一对比,成功的会是卫霍也不足为奇了。
不过李广不能封侯除了能力,还有的另一个因素是,他的政治情商并不高,比如之前七国之乱的时候,李广跟随周亚夫所获得的功绩绝对是足够封侯的,但他却私自接了梁王的军印,导致犯了错不得,回朝后就没了封赏。
还有他的性格狭义气量小,再担任右北平郡守的时候,为了报复曾经拦下他马车的霸陵县尉,带着他一起去右北平上任,然后就杀了人家,还和汉武帝上奏这件事谢罪。
这时候李广在驻守边境,死的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刘彻就好言放过李广,但你要说刘彻心里好受吗那肯定是不的,你早不说晚不说,这个时候说,这不是逼他一定要原谅你李广,刘彻能受这种气。
因此越来越不喜李广疏远他。
最后李广为什么被众多现代踩入泥里,很简单因为吹的太过了,自汉以后的人,非常喜欢用李广来吹自己。
比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还有之前天幸那句等等诸如此类的诗歌,将李广描绘成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让人心驰神往,忍不住一探究竟。
可真仔细去看李广的战绩,那是牛皮吹得震天响,一看战绩“二点五”,再加上古代文人,吹李广,就吹李广,还特别喜欢拉踩卫霍,这一下可就捅娄子了。
现今大家看史书讲究去繁化简,就看你这个具体战绩怎么样,比如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的飞将,再教科书上一直指代李广,但大家一看史书,不对啊
夺回阴山的不是卫青吗和李广有什么关系,肯定是假的人家说的是卫青,然后就开始拉踩李广,毕竟李广的战绩对比卫霍二人实在名不副实,这让喜欢这两位的“一些人”尤其不爽,之前文人怎么夸赞他,今人就怎么贬斥他。
但实际上,王昌龄这句诗的飞将一词一直没有定论,有说是卫青的,也有说是李广的,还有一种是说龙城指卫青,飞将指李广。
无论那种说法,除了王昌龄本人也无人得知了。
以此来嘲讽李广鸠占鹊巢,属实毫无意义。
而包括太史公在内的人,夸李广,实际上都是在接着李广表达自己的愁绪,之前看到有个人说的好啊,卫霍功绩太大了,所以文人们自觉自己比不得他们,但是李广的功绩有,却并没有强到离谱,大家都觉得自己可以成为李广。
加上李广明明有功,却一直无赏,天然就有种悲剧的色彩在里面,这正是文人所喜欢的,特别在一联想自己的处境后,这种感慨就更大了。
我简直和李广一样,都是生不逢时,又是不被任用,我真的太可惜了,这样的感慨留在每一个不得志的文人心里,人一多,你一句我一句,李广直接成了不得志的代名人。
简直惨兮兮,人这辈子就恨自己没封侯,后世人还要反复拿出来说,惨啊
最后在总结一下,李广这个人绝对是有本事。
他镇守边境拥有多年和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