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刘彻真的毫不怀疑卫青,那么听完这件事,刘彻就该给宁乘一个教训,告诉大家王夫人根本比不上大将军,让大家看看谁才是刘彻最“爱重”的人。
但刘彻没有,反而大大封赏了宁乘。
为什么
因为疑心,这时候的卫氏一门五侯,卫子夫坐着皇后的位置,刘据是太子,外戚力量可以说是空前强盛了,要是这时候刘彻想换太子,他都得掂量掂量自己换不换得,而刘彻对外戚什么态度,可以往前面翻翻,这里不过多赘述。
因此刘彻未必在意卫青给谁献寿,但要是王夫人给刘彻吹吹枕头风,刘彻当时不疑心,甚至可能痛斥王夫人,但之后呢。
他的疑心会不会加重,会不会怀疑卫青有不臣的心思,皇帝总是多疑的,他们缺乏安全感。
刘彻或许不是有意这样想,但对于一个热爱权利的帝王来说,只要有这么一个种子种下,无论多么宠爱一个臣子,他都先得是个皇帝,多疑就是他们的本性,高处不胜寒并不是说说而已。
而宁乘只不过刚好看到这样一个机会,给刘彻递上了一个看卫青表态安心的机会,也给卫青一个表态的机会,所以他飞升了。
这件事从另一方面也是在安抚其他的朝臣,树立自己的威严,你们看卫青虽然很得宠,但是也不会越过朕,所以要是日后你们得罪了卫青,还是有活路的。
卫青也非常知趣,谨慎如他在见到陛下的所作所为后,不仅不生气,还十分的安心,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为人低调又谦虚。
第二点则是刘彻设立大司马的官号,让霍去病受封食邑卫青一样,于是卫青的许多门客都跑去了霍去病哪里,并且多获得了爵位和官职,唯独任安不可离去。
这里从表面上看是夸任安,实际上也是太史公在夸任安。
但在细看,从卫青门下跑去霍去病门下总能获得官职,这里好像刘彻一点也不顾及卫青的面子一样,但凡卫青是个脾气暴躁一点,在乎权势的人都得气跳脚。
而要是卫青生气了,刘彻疑心吗
答案不言而喻。
不过好在卫青真的是一个谨言慎行,表里如一从不贪恋权势的人。
同样从刚刚那点来说,也可以是因果关系,因为知道大将军不会生气,理解大将军的为人,所以刘彻敢任用跑去霍去病哪里混得官职的人。
如果这些人好用,大将军不止不会生气,反而还会大大的举荐对方,要是人无用,却侥幸混上官职,那也不用卫青去收拾他们,刘彻直接就把他们宰了,命和钱总得给一个刘彻。
其三也是最后一点,再汉书霍去病传记最后一段话写,苏建劝说责备卫青“将军贵重,无人知,愿将军观古将,招贤人勉励自己。”
卫青拒绝了苏建的提议,“自魏其、武安厚宾客,天子常切齿,此乃君之权柄,臣奉法遵职,无需招士”
语毕后,书接骠骑将军以如此。说他们两个的为将之道就是这样的。
卫青这个人不聚众,不结党,为人谦和谨慎,谁有才也从不阻拦,反而加以举荐,正是这样的性格给了刘彻极大的安全感,是刘彻不想怀疑卫青吗
不是的,是因为卫青根本没给刘彻怀疑自己的机会,无论刘彻怎样做,卫青都一如既然的谦卑,完美的回应了刘彻的试探,让一切稳稳的落地。
之前曾有看过这样一个说法,因为卫青在太靠谱了,所以刘彻一直有一种安心的感觉,怎么任性都行,所以从没闹过猪瘟。
但是日后卫青不在,打匈奴没人帮着看后方了,打起来虽时有输赢,可输多赢少,在对比之前一直赢赢赢,这种落差谁受得了啊,反正刘彻受不了。
安全感一崩,刘彻多疑敏感属于皇帝的心思,蹭蹭蹭的往外冒,然后后面就出悲剧了。
当然以上仅为个人见解,若有不同理性讨论。
但就以上种种来说,后世史书为什么会说刘彻对卫青深信不疑这点,且大家几乎没有怀疑,完全是有理有据。
卫青他就是值得
天幕下
嬴政中肯的点评了卫青“天生将材,社稷之卫,不比王老将军差了。”
这句不比王剪差了,让一旁王贲稍有惊讶,没想到陛下居然能给卫青如此高的评价,但再一想卫青的功绩和为人,王贲也能理解陛下。
卫青他确实配得上陛下的评价,就是王贲也稍有失落,可惜他比之父亲确实还差一点,比不得天幕中的卫青,能得陛下如此盛誉。
这样想着下一秒,王贲便听到自己陛下说“卫青虽好,却为后世人,我也有贲和蒙家兄弟,尔等皆是栋梁之材,亦不输。”
王贲听了心中失落顿消,只恨不得为陛下肝脑涂地,冲出去杀匈奴个七进七出,报答陛下的赞誉。
看了眼双眼冒火的王贲,轻而易举激起,自家臣子斗志的嬴政深藏功与名,扭头就开始琢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