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第 19 章 文治董仲舒(1 / 2)

或许是发觉自己说话题太过跳脱了,天幕音开始将话题往回拉。

咳之前都扯太远了,让我们拉回汉武帝和他的ssr们,那么第一位文治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广川人,说起他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即使不知道有他这个人,也一定会知道他提出过的一套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是因为他这套学说的提出,自汉武帝后世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儒家的地位都崇高无比,儒家也成了所以学派中正统中的正统,无论什么学派之后想要出头都必须套上儒家的壳子。

其文化影响刻入了汉人的骨髓,直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旧没能完全消散。

一个思想的提出必然是有利于王朝和封建统治者才会被任用,并延续下去。

那么我们现在来聊聊,董仲舒所宣扬的儒家思想具体是什么样的,又凭什么能被汉武帝刘彻挑中,在百家中脱颖而出,被遵定为正统。

实际上董仲舒提出的思想准确来说应该是,“三纲五常”、“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

其中三纲五常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其中三纲最开始的表意是,臣子会效仿君主的行为,儿子会效仿父的行为,妻会效仿夫的行为,君主要为臣子做表率,丈夫要为儿子和妻子做表率。

这是一种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社会的特殊道德规则的潜在认知,并不是一种硬性规定,只不过董仲舒将他们总结出来,并形成了一套说法教育众人,要遵从君主。

深意就是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臣子必须忠诚于君主,另外两项其实是一种附加上来的衬托,不过在后世渐渐被扭曲,这里暂且不谈,稍厚在议。

再来是春秋大一统其根本主张是思想的统一,是董仲舒自我对于理想社会的期许,他希望有一个大一统的和谐安定社会,而这正好和汉武帝刘彻希望一统全国,集中政权的心思相同,因此这个思想被采纳。

同时因为这个思想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服务的,是迎合皇帝心理的,在后来也给不少儒家弟子开了个坏头,让儒家的思想一发不可收拾。

最后是最出名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会影响人事、预事灾祸,人的行为会影响上天。

而君权神授是指君主是天派遣的使者,于凡间治理世人,是天神在人间道代表,百姓只能按照君主的只是去做,不能反抗。

其思想配套的还有经过董仲舒强化,由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所主张五德始终,说君主必须修德,君主如果缺了德性就会引起灾祸。

这一套理论下来完整至极,百姓和君王都挑不出错的,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完整学说,一经推行忽悠人那是一抓一个准。

而且先不论其他的,就春秋一统和君权神授这两个学说,都是加强君子集权制度,对君主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主张,就足以让董仲舒在其他学派中脱颖而出,成为汉武帝的心头好。

而一个学说要想推行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获得皇帝的支持。

只有得到了支持才能占据主导地位长盛不衰,也正是因为汉武帝的支持,儒家董仲舒的思想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最高舞台。

而作为回报董仲舒的思想也让对汉朝的稳固统治治理巨大的帮助,君主的权利相对集中,一直到汉末年间礼乐崩坏,这套学说再也撑不住后才有所更变。

其学说思想对于封建时期的大一统,政治稳定,历史思想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天幕下,刘彻赞同的点了点头,董仲舒的主张确实是十分好用,正是因为看到了这套思想的巨大潜力,刘彻才会力排众议推崇董仲舒独尊儒术。

并设立五经博士带学生,之后只以儒学作为正统学派,想要入京做官就必须学儒。

不过这套思想虽然很对刘彻胃口,但其中也有许多刘彻不喜欢的东西,如天人感应五德的说法这些都让刘彻颇为不爽。

他可以求神拜佛被说是神授予的权能的君王,但那些神也好灾祸也好,都不能成为阻拦他限制他的事物,不然他选这套学说干嘛,给自己添堵吗

刘彻在心里摇摇头,琢磨着天幕都提到董仲舒对汉朝有这巨大帮助,他要不要把他掉回来再朝中做个闲职。

不过在一想到之前董仲舒老是劝解他这不能那不能,天灾都算在他头上,刘彻就觉得他烦人的很。

于是在心里放弃了这个念头,只打算之后给他升个官,赏赐一份厚礼就好。

说起来天幕盘点的这第一位,其实让刘彻还有众人都有些意外,他虽然能想到这套思想有这巨大帮助,但没想到居然会有那么大。

知道了自己的选择十分正确,多少让刘彻觉得高兴,脸上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