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2 / 2)

医汉 春溪笛晓 1750 字 2024-01-04

过来,刘据就有点坐不住了,亲自过来找霍善。

结果霍善这边正玩医患角色扮演呢。

霍善给温应写了个医案,让温应看完后负责挑个症状自述,其他人则负责提问题进行问诊,瞧瞧他们能不能掌握“望闻问切”四诊中的“问”。

温应几人都揣摩得很认真,纷纷回忆刚才霍善讲的问诊之法思考自己想获取有效信息该提什么问题。

连刘据来了都没注意到。

还是霍善先注意到刘据的到来,跑过去问刘据怎么来了。

刘据道:“你不饿吗?”

霍善听刘据这么一问,肚子马上开始咕咕叫。

确实饿了!

温应几人听见叔侄俩的对话才意识到刘据的出现,忙起身向刘据行礼。

刘据问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 温应答道:“侯爷要传授我们《伤寒论》。”()

刘据听后更好奇了,却又不好意思在温应他们面前表现出自己不知晓《伤寒论》是什么。

?想看春溪笛晓的《医汉》吗?请记住[]的域名[(()

他让温应几人退下,等坐到食案前才追问霍善:“《伤寒论》是医书吗?”

霍善这才想起《伤寒论》写在东汉末年,而且东汉末年张仲景写的是《伤寒杂病论》,而非后世流传的《伤寒论》。

像李时珍那个时代看到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已经是一代代伤寒研究者在《伤寒杂病论》散失的基础上删改、重组出来的,顺序与内容皆与原书有一定的不同,其中《伤寒论》主伤寒,《金匮要略》主杂病,合二为一才是张仲景所写的全部内容。

而且还不一定能展现它的原貌。

反正吧,眼下肯定是没有这本书的。

霍善道:“都是旁人教我的,书的话目前还没有写成,以后或许会成书吧。”

他记得几个小老头儿说他们以后是可以到医馆里坐诊的,既然都坐诊了,再把《伤寒论》写出来应当没问题才对!

刘据得知还没有这本书,点着头说道:“要是这《伤寒论》讲的东西都像你给人治病那么有效的话,朝廷可以组织天下医家学习。”

霍善道:“这样当然最好!”

不管是张仲景写《伤寒论》还是孙思邈写《千金方》,为的都是能帮更多的人免除病痛——乃至于救回更多人的命。

要是能自上而下地推广《伤寒论》,那天下死于伤寒的人必然会大大减少。

不过这种事他们目前说了还不算,想要让人信服还是得拿事实说话。

否则的话估计就只能把书名改成《黄帝伤寒论》了。

不托名于往圣先贤,难以成为经典!

霍善也没想着一步到位,刘据都已经这般许诺了,等将来《伤寒论》中理论得到了验证,推广之事自然不在话下。

霍善找到了事做,刘据也非常支持,时不时过去旁听半天,偶尔还积极要求参与客串。

温应几人一开始还有点拘谨,后来见刘据真把霍善当亲侄子对待,渐渐也就放开了。

接下来这段时间不管教的还是学的都过得非常充实。

这事传到了刘彻和卫皇后耳里,他们也没太在意,只当是小孩子闹着玩。

霍善是治好了那小内侍的病没错,可那也不代表霍善真的懂到能教会别人。

想想看,等到温应他们学有所成可以治病了,别人问他们上哪学的,他们回一句跟四岁大的朝阳侯学的——你说谁敢让他们治?

刘彻还跟霍去病打趣:“要是他当真能教出点名堂来,朕可得让他到太常去当个太医令。”

霍去病:?????

陛下您还记得你这甥孙才几岁吗?

刘彻还真没在意霍善才几岁。

朝中一般有两个太医令,工作内容差不多,只是负责对象不一样,一个隶属于少府,主要负责宫廷医疗;另一个隶属于太常,主要负责文武百官的医疗问题。

刘彻对宫中的医疗还是挺上心的,对官员们的健康问题就没那么操心了,毕竟他们生病了自己不会找医家诊治吗?

所以对于随口把太常那边的太医令许出去这种事,刘彻那是一点都没放在心上。

反正那边养的太医又不负责治他的病。

霍去病很快也从刘彻满不在乎的态度咂摸出他的想法来了。

对此,霍去病只能说——

孩子还小,您就放过他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