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全民科技潮(2 / 3)

回到过去当学阀 蛰雷 2034 字 10个月前

讲过,做自己擅长且喜欢的。”叶企孙的脸上暗淡一些,不过再看看自己的挎包后,又打起精神道:“程教授,其实我这次来也是受清华学子所托,他们写了很多信给您,这次都让我给带了过来。”

说完这话,叶企孙把书包打开,拎着底部倒着抖动几下,几十封书信立马从里马撒出来,堆成了一座微型小山。

程诺深深地看了对方一眼,叶企孙也感到了一丝尴尬,赶紧又补充道:“同学们对您实在是很敬佩,都想跟您有一些学习上的交流,都是带有善意的。”

“哈哈,这个我自然是明白,只不过没想到有这么多,倒是我自己看低了自己啊。”程诺笑呵呵道。

不过说实在的,能看到这些书信,程诺还是非常开心的,随手拿起一封认真端详起来。

“二十世纪的竞争是用智力,而不是用体力,过往的教育观念早已落后,不能局限于学生在学校读书识字,有程教授您的无线电广播,教育的对象瞬间扩大到全体民众,教育的内容是一切生活,而教育的场所是整个社会……”

再继续翻看一封,里面也是相似的内容:

“我国文化落后,民智未开,文盲极多,交通又甚阻滞,故藉印刷品传播知识之缺点,在我国尤为明显,播音教育之推行,在我国尤感需要……”

顺着往下看,在佩服之余,这些学生甚至有提出些天才一般的点子,表示愿意去广播电台去做临时主持人,路人甲普及气象信息,路人乙则讲述数学,路人丁研究科学文化……仔细算算,两个小时还不够这些学生分的。

“你们学生的想法非常好啊,这些细节连我都没顾及到,不过咱们有言在先啊,播音员最重要的条件是语言,优秀的播音员不仅要能说流利国语,调播音员的语言播音艺术及综合素质,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哦。”程诺笑道。

对于这个问题,叶企孙似乎早有准备,拍着胸脯说道:“这点我当然知道了,比如前段时间讲述的评书,原本纸张上面的字再精彩,也比不上播音员口中的慷慨激昂,硬性的新闻变为生动的故事,特别好。”

一通话下来,程诺惊奇的发现广播这东西在学生群体,也有着异乎寻常的欢迎度,不过仔细想想,年龄越小,对于新奇事物越比较好奇,接受速度也就更快。

“不过清华学校我没有派人安装矿石收音机,你们是从哪听到的广播?”接连读了几封相似的内容后,程诺暂时把书信放下,好奇道:“莫非都是你们自己组装的?”

叶企孙猛点头:“对,后面我们同学知道广播后,通过您的文章知道了其中的原理,便自己组装了一个,虽然收听效果比不上科学院的,但也能收听,基本上几个同学凑一起就能组装一台。”

程诺忍不住笑道:“怪不得有这么一句话‘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你们清华的学生还是比较有钱啊,有些零部件还是不算便宜的。”

叶企孙对此倒没有反驳,把这话琢磨了几遍后也笑了起来。

恰在此时,门外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

“直接进来吧,门没有关。”

“那我进来了。”掀开门帘,映入眼帘的正是姜蒋佐,看到屋里坐着的姜蒋佐后,惊讶道:“小叶还没走啊,我以为你等不到院长,刚刚就走了呢。”

程诺主动替其解释道:“本来是要走的,只不过刚好在门口遇到我了,其他的事安排好了吗,你这次找我做什么……”

话还没问完,程诺就知道了姜蒋佐来的目的。

并不是因为他具备读心术,而是姜蒋佐抱着的那摞书信实在是过于显眼,加上旁边坐的又是叶企孙,所以程诺几乎可以判定,对方也是为了送信过来。

一问,果然和猜想的一模一样。

“我的这些可跟小叶的不一样,虽然都是书信,但来源更复杂,也更贴近咱们的基层同胞。”姜蒋佐拍拍这摞书信,介绍道:“这还是其中的一部分,想看的话,‘大部队’随时可以开拔过来。”

程诺轻轻摆摆手,将最上面的一份拿在手里说道:“这些就够我看一段时间了,剩下的就麻烦其他同志了,碰到一些有意思或者共性问题,可以放到咱们《国民》杂志上,做一个读者来信的栏目,专门刊登这些内容。”

尽管程诺已经对这些书信期待了,可真打开阅览后,还是觉得无比敬佩,果然智慧来源于人民群众。

原来书信的内容是一名叫做竹君的朋友,看到《国民》杂志上关于矿石收音机的制作方法,又听到从北京出差回来的朋友,讲述广播的何种神奇后,心里十分痒痒。

尝试性复原成功后,又找到了更为简便的方法,并将自己制作矿石收音机的方法和过程分享出来,期待让更多的人使用到矿石收音机。

从药店买来矿石,又去洋行购买了听筒,加上手头现成的纸筒、裁纸刀及铜线,花费不过几元,就利用这几种小物件制成了一个收音机,甚至还专门还附赠了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