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从实验室走向工厂(3 / 3)

回到过去当学阀 蛰雷 1996 字 2023-07-21

“来啊,再来啊!”

等到两人都释放完毕,范旭东喘着粗气,弯下腰双手扶着膝盖:

“致远,我们能行吗?”

程诺自信道:“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干就完了!”

……

接下来这段日子里,程诺、范旭东二人白天忙于化学实验,晚上共同畅想着未来。

谈盐,谈碱,谈酸,谈海。

讲古,讲今,讲中,也讲外。

那亲密劲儿,就像是久别重逢的朋友,亲如手足的弟兄。

可惜厂子并非是范旭东独有,他只是其中的一个股东。

即便是程诺加入进来,有着当今国内科学第一人的称号,刚成立的永利碱厂对于他也抱有怀疑之心,坚持老办法不行之后,再去采用“侯氏制碱法”。

可是做了几十次试验,仍然没有成功的结果。眼看大好的售碱市场就要失去,合伙人们为了早日投产,早日获得利益与卜内门分羹,都主张先取蒙古天然上碱加工应市获利,或用老式法制造纯碱,谋取厚利。

而范旭东认为制碱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大业,罗卜郎法技术落后,可以早出碱,早获利,但是无利于国家的发展,不同意采用。

随即范旭东召开股东会议,在会上,主张利用当时先进的苏尔维制碱技术来从事纯碱制造的生产,可是股东们不愿意再继续投资。

此时早已等候许久的程诺再次露面,带来的全新的技术,更充足的资金,一跃成为碱厂最大的股东。

在程诺的带领下,决定从国外购买设备,自己组织设计。

当时垄断制碱技术的几大公司相互间也都有严格的保密。重要机器设备均各厂自己制造,都不出售成套设备。购买的设备只能东拼西凑,设计难度很大。

为此,程诺特意叫上应用工程院的特斯拉,让他们亲自参与进来。

到了这时,程诺由衷感叹,在化学实验室成功做出纯碱,和工厂批量制碱,一个是地,一个是天,这可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在此期间,程诺也是一直想扶持国货,可惜技术不支持。

制出碱的颜色呈微红色,成分略低,质量上比不上洋货,不为人乐用,同时产量也有限。

费尽心思排查之下,竟然是铁锅的问题。

无奈之下,为保证质量,只好暂时全部采用洋货设备。

等着时机成熟,再做打算。

可惜即便有程诺这个穿越者加持,中间仍是趟过了不少的坑。

紧赶慢赶,两月的时间过去了。

到了1917年年底,也到了开炉的重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