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路的大棋盘上下棋,那无疑是非常累的。 尤其两人彼此知根刨底,水平也算相当,更重要是两人这次的对局态度无比端正,抱着一种近乎“探索棋道真谛”的虔诚心态来下这盘棋。 那么这样的棋下起了,自然就更累。 这盘棋从一开始下到终局,那又是两天时间过去了。 “呵呵定庵兄,看来终归是我稍逊一筹啊。”------- 这盘棋是李襄屏执黑,最后是盘面7目,相较于上次老施的盘面8目,所以李襄屏才说出以上这话。 然而虽然自我感觉“稍逊一筹”吧,李襄屏却没有任何不满,更不存在“郁闷”,“失落”等负面情绪。 首先和人老施这种活了几百年的老妖怪相比,自己“稍逊一筹”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嘛,既然内心认为可能接受,那当然不会产生什么负面情绪。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通过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态下这样一盘棋,李襄屏确实是感觉大有收获啊,既然有了其他收获,那他当然不会在意这种棋的胜负。 “呵呵襄屏小友客气......对了襄屏小友,你现在有没有感觉,咱们上次是不是有点想当然了?” “啊?!哈哈哈定庵兄,咱们这就想到一块去了吗.......” 毕竟是朝夕相处这么多年了,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完全全“心意相通”的境界,然而对于老施这话,李襄屏还是秒懂。 老施说的“想当然”,其实就是说的上次,两人对于在21路棋盘上应该怎么判断胜负,当时有一种“想当然”的想法。 说具体一点,上次老施盘面8目的时候,两人为什么不好说那棋是老施赢了呢?这是两人出于一种“想当然”的推理。 这个“想当然”是这样产生的: 在正常19路棋盘上,现行围棋规则是黑贴6目半或者是黑贴7目半,先不管这样的贴目到底准不准确吧,暂且就以这个作为基本参照。 那好,先看小棋盘的情况:在9路小棋盘上,黑棋还能贴7目半或者6目半吗? 这个答案非常明确:虽然不知道具体贴多少合适,然而下过围棋的都知道,在9路棋盘上,黑棋无论如何都是贴不了这么多的。 真要贴这么多的话,那么让两位职业棋手来下,执黑一方下10盘就要输10盘。 再考虑11路棋盘的情况,17路棋盘的情况....... 因此在19路棋盘之前,大家可以得到一个简单推断:随着棋盘的扩大,那么黑棋的贴目应该是在慢慢增加的。 两人上次的“想当然”就是这样产生的了:21路棋盘既然比19路棋盘还要大,那么黑棋的贴目不是也应该随之增加吗? 只是到底应该增加多少合适?两人心里没底,也说不清楚,所以上次老施盘面8目的时候,两人都说不好谁胜谁负。 然而通过今天这第2盘棋,李襄屏产生一种很明显的感悟,那就是他现在认为:这个黑棋的贴目,并非是随着棋盘的扩大,它就一直在增加的。 贴目一定是有个界限,或者说一定有个极限值,甚至在随着棋盘扩大的过程中,贴目可能还存在一个拐点都说不定。也就说当贴目大到一定程度后,它可能就不会再增加了,很有可能随着棋盘继续扩大,它反而开始慢慢减小都说不定。 关于“极限值”的问题很好理解,这里稍微解释一下: 围棋中的所谓“贴目”,其实是为了抵消黑棋的先行效率,或者也可以看作是棋盘上每手棋的平均价值。 如果你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贴目的话,那问题就简单了:既然是每手棋的平均价值,那么这个数值可能是无穷大的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因为围棋虽然很复杂吧,但棋盘却是个封闭空间,这是一个有界限的封闭空间! 既然是有限空间嘛,那么像“贴目”这种东西,那肯定是有一个极限的,不可能那样一直大下去。 举个直观点的例子:假如李襄屏现在用31路棋盘和老施下棋,人家老施最后执黑领先15目,那李襄屏还好意思不承认自己输棋吗? 嗯,李襄屏还没有那么厚的脸皮,他当然是不好意思的,别说是15目了,哪怕只是10目,他也必须承认是自己输了的------因为棋盘上每手棋的平均价值,那基本没有可能达到10目这么多的,无论多大的棋盘也没有可能。 理解“极限值”的概念没有难度,所以现在真正让李襄屏感兴趣的是:“贴目”既然不可能一直大下去,那么它存在“拐点”吗?如果有拐点的话,那么这个拐点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它是不是就出现在,人类目前正在采用的,最标准的19路围棋盘上面? 李襄屏不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想,然而当他本人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第一时间就认为真相很可能就是这样。 也就是说:假如贴目真有一个拐点话,那么这个拐点最可能出现的地方,那恰恰就是在最标准的19路围棋盘之上! “定庵兄,我记得在咱们国家汉代以前,大家主要还是用17路棋盘是吧?,直到三国两晋之后,才正式屏弃17路而采用19路,那你知道是何原因让人做出这个取舍?” 老施笑道:“非也,其实在我华夏,17路和19路长期并存,甚至到盛唐时代,还有人用17路棋盘下棋呢,应是到了宋代以后,17路棋盘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完全由19路取而代之。” 李襄屏听了点点头,老施这话倒是和现代的考古发现相符,比如考古界在唐代的一些墓葬中,还真出土过一些17路的石棋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