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制盐技术 晋江文学城独家发表,谢绝转……(2 / 2)

忘一样,凡是苏东坡贬谪到过的地方,谁都爱吹一句苏东坡来过我们这当官。好官,从来不止被史书所记载,也会被百姓会世代铭记于心。”

“我们爱东坡居士从不止因他的文采,还因他对百姓的心意。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贬谪的路上,或许也有过烦闷灰心,但总体来说他留给后人的还是豁达,且不止于豁达。”

“无论遭遇什么不公,无论如何被贬谪,从不嫌弃官卑职小,总会认认真真去做官,努力为百姓撑起一片天。”

“兄长!”听到兄长一路被贬谪的未来,苏辙有些担忧。

“子由!”苏轼忽然道,“或是没有天幕,这样的经历可真不好挨。”

“嗯?”苏辙有些不解。

“这小姑娘说的我都不怕贬谪了,竟还觉得贬谪也挺好!”苏轼笑道,“我们读书科举,不就是为了造福百姓嘛?无论官大官小,在哪里为官,只要无愧于百姓就够了。”

被贬谪说失落肯定有的,但百姓们的热情,却弥补了这落差。

苏辙默然片刻道:“兄长,我不如你!”

苏轼的这份豁达,即便是从小一起长得的苏辙,也甚是叹服。

“于苏东坡类似的还有南宋辛弃疾,辛弃疾经常做出一点功绩就要被别人摘果子,因为事归正人还经常被人反手扣个不存在的罪名贬谪去更荒凉之地,再出成果再被摘果子。然不管遭遇了什么,当什么官,辛弃疾从不敷衍,总会将自己的责任担起来。”

“相较于那些因官职小就嫌弃,一被贬官就抱怨怀才不遇,开始摆烂甚至辞官归隐的文人,苏东坡和辛弃疾正是一股清流。最妙的是两人一样还是在诗词上并称豪放派代表的‘苏辛’。”

“这个辛弃疾,我喜欢,可惜没机会见一见!”苏轼叹息道。

“没关系!”苏辙冷脸道,“兄长以后还会有很多这样相见却见不到的遗憾。”

苏轼:……我的弟弟是不是坏掉了!

“年少时敬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名利,随着年纪增长,却更偏爱不惧世间艰难,全力为百姓撑开一片青天的盖世英雄,因为人世间需要这样的英雄。”

“徐州、黄州、杭州这些地方猪肉盛行起来肯定有苏东坡的功劳,但说苏东坡一力提升了猪肉的地位就略夸张了。宋代猪肉开始盛行更主要原因还是没有草原,羊肉不能满足市场,宋太/祖时就曾规定宫中要养猪,嗯所以才有了宋仁宗花园被猪拱的笑话。”

汉代皇帝家也有养猪,不过是在上林苑而不是宫里。不是说大宋的皇宫很小嘛,还能在宫里养猪?年轻的汉武帝表示很好奇。

“南宋时,大宋北地全面沦陷,就不是草场少了,而是直接没有草场了。大约就是这样才会说南宋流行猪肉包子。哦~我们现在讲得重点是包子,不是什么馅的包子,又跑远了。”

“《茶余客话》记载,元丰初年,宋神宗视察太学,趁便了解太学伙食,于是去蹭了一顿饭,恰好就是吃包子。吃过以后皇帝很满意,表示‘以此养士,可无愧矣。’于是太学馒头(包子)就成了太学生回家时带的最佳礼品,这就是广告的力量啊!”

“这个太学馒头很是盛行不衰,直到明朝,我们前面说的那位周王就藩开封,也喜欢吃太学馒头,常用来招待王公大臣。有人拍马屁说王爷是一品大员,不如改名一品包子。一品包子至今是河南名产。”

“宋代虽然有了包子的说法,但和馒头正式区分要等到清代。现代面食品种更加多,馒头、面包和包子再不分开,真没法叫了。在南方一般有馅的叫包子,圆的没馅的叫馒头,方的没馅料的是面包。”

“北方的馒头,哈哈,作为南方人我不好说。我对北方馒头的唯一印象就是扎实,大。南方常见的酒酿馒头,我小时候饿了,一顿能吃十个。当然了,那是小时候,现在最多吃两三个。北方的馒头,那就了不起了,我中学那会儿去北方的同学家玩,半个就到极限了。”

“之前我有个同事与我说起一件趣事,她北方的朋友给她寄了十个大馒头。她请了一桌朋友吃饭,蒸了两个切开做主食,七八个南方人硬是没吃完,笑称一个馒头能吃三天。”

古代百姓:能吃三天的大馒头啊!真羡慕!

阿宋说着打开冰箱拿了一瓶牛奶倒进玻璃杯:“哎,一说就容易嗨,说的都口渴了。”

喝完牛奶,阿宋忽然拍了一下脑袋:“哎~我的皮蛋粥是不是忘了放盐啊!”

阿宋忙打开盐罐,往粥里加盐。

“盐,那是盐!”古代的皇帝震惊的站了起来。

未来人怎么做到的?雪白的面粉、雪白的大米,竟然连盐也是雪白剔透,没有丝毫杂质。

始皇帝抿了抿唇,突然想到了系统商城。先前主播提到了黄瓜,商城有了黄瓜及黄瓜栽种技术。现在出现了盐,那么——

不止始皇帝,也有其他皇帝意识到了这个可能性。然若是盐的提取技术,应该会需要很多积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