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变乱已蔓延出了四川,贵州、河南、山东、陕西、河北等地也都有人串联,或是上书官府,或是聚众抗议,甚至湖北、安徽都发生了类似的事件” 中都皇宫。 勤政殿御书房内。 锦衣卫都指挥使龚逐满正在向朱皇帝汇报发生在新收复的诸省份的“学生运动”。 虽然说,朱皇帝其实已经做好了“保守势力”反扑的准备。 但这次波及范围之大,也还是让他有些头痛。 从四川蔓延到贵州、河南等地。 几乎波及了整个中原、西南地区。 可以说是新大明自立国以来受到的最大国内政治挑战了。 而且朱皇帝可以肯定,这次能这么迅速的蔓延到全国。 肯定和各地地方官的默许有关。 没办法。 谁让现在在大明朝当官的都是儒生呢。 让他们去主动弹压这些读书人。 根本就不可能。 朱皇帝现在无比希望在今年五月份毕业的经过了一年预科、四年大学教育部的道桦大学、南洋大学、中都大学、南都大学四家高校毕业的学生们尽快能进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改变整个中国社会的理想。 只是凭借朱皇帝一个人果然是不行的。 凭借着开国大帝的权威,他可以强行推动很多事情。 但一旦他去世了,如果没有一个新学的利益阶层存在。 那这大明朝的工业化,说不定就和历史上被毁掉的宝船图纸一般,被保守势力反攻倒算,人亡政息。 想到这里。 朱皇帝不由得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教育体系,必须要全面进行变革! 但现在紧迫的。 还是怎么把现在的乱子压下去。 “四川的乱子,要平下去也只是皇上一句话的事情而已,这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改革的步子太大了,天底下的读书人一时间接受不了,不少人都已经三十四岁了,到了这个年纪要去学点新的东西也难啊” 勤政殿,弘儒院大学士秦瀛大声说着。 秦瀛江苏无锡大儒,治学两江,桃李遍江浙两省。 影响力很大。 而且和李调元、张问陶这种一心寓居治学的大儒不同。 秦瀛还是有点当官的“上进心”的。 不过朱皇帝却不太看得上这些大儒们做官的本事。 所以只是安排这位大儒做了弘儒院大学士。 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相当于给个镇邪委员的位置招安了。 毕竟这些大儒们学生还是挺多的,地方上的关系人脉也很广,统战价值还是很有一些的。 权力小地位高影响力大。 所以说话也没有什么遮拦了。 “都三十四岁了,还考什么科举,趁早去学门营生的手艺比较好。” 教育部尚书彭浚冷声说道。 “此言差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此乃读书人之辈之理想,若三十四岁就不能考了,岂不是断了人的念想?”秦瀛摇头反对。“如今国家初定,还是应该以稳为主,就算考点八股文章又能怎么了?” “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能有何用?”顾松连连摇头反对。 “如今朝廷实行“秀才为官”的政治,若是不通实学,如何清靖地方,如何清税治民?那些只会八股文章的秀才们能不能做事,这几年看到而还不清楚么?连本乡本土的事情都做不好,将来还能让他们做一方父母官?” 秦瀛却道:“顾相,你不会不知道科举真正的用意吧?” “自是知道,只是我大明如今崇文却并不抑武,当今天下乃是乱世春秋,诸国争霸之时,岂能用牢笼智士那一套,让一国之精英窠臼于八股文章不问实事,岂能在战国乱世行自愚、自弱之法!”顾松当即反驳。 他是“三百老兄弟功勋集团”之一。 作为朱皇帝的铁杆。 哪怕作为一名儒生,他实际上也赞成儒学的内容在科举之中占比更多一些。 但是在这个场合下。 他必须要旗帜鲜明的支持皇帝。 三百老兄弟就是皇帝平衡朝中儒生士大夫的势力的最大砝码。 顾松的屁股可不能歪。 秦瀛有些恼了:“顾相,现在的问题是各四川士子罢考,
第三百零三章、不考那就别考了(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