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4、百年巨变(1 / 2)

当然是唱的中文版,但用了日系的拉网小调。 凸显了那种劳动人民的惫懒劲儿。 全场观众都听出了上班摸鱼的放松调侃。 连沪海交响乐团都有点摇头晃脑了,有一半主团的人手,都跟着表演船走了,新换上来的从内心都感谢小强。 恨不得把吃奶的劲儿都用到乐器上报答。 那就再来首大家都很熟悉的《乌苏里船歌》,这可是八十年代中最有影响力的晚会民歌,大场面主力。 对乐团要求更高,大家状态更好。 荆小强却唱出了那些晚会歌手没有的质朴诙谐。 本来就是一首从少数民族渔猎活动众唱起小调改变创作的民歌,多年来一直在各种华丽的舞台演绎了红歌,越来越多了几分官气,少了些民味。 观众们都听愣了。 这首耳熟能详的民歌,也能唱成这样? 原本“歌在船头、唱在浪中”,在荆小强这里就是歌唱的浪啊浪。 充满感情的歌声还伴随他摇撸的动态,好像都能看见那船儿满江鱼满仓的劳动盛况了。 不然怎么说专业歌剧大厅,就是为荆小强这号儿量身定做呢,不需要麦克风,最大程度的传递人声最纯正的美感。 还能彻底解放他的舞姿。 看他满带笑意的摇晃,连奇努里维斯都被感染着悄悄问米高:“从来没看见他唱歌这种样子,你能听懂吗?” 米高轻摇头:“不需要听懂,你不觉得他这个时候,就像你演戏代入了角色情感么,以前我总是希望把歌舞结合起来表现,可你看看他,在他这里从来就没分开过。” 世人都爱鼓吹米高的歌舞双绝,殊不知他的眼光跟创作力才是最强,普通粉丝不过是带了偶像光环被他出色的歌舞技艺征服,其实九十年代之后过了三十五六岁,他从嗓子到运动机能都下滑不少。 上辈子是强行演绎被围剿,现在却完全放松心态搞创作,情绪更是天壤之别。 荆小强也想表达这,哪怕是同一首歌,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演绎手法,都能让曲风气质完全两样。 “同样是船歌,同样都面对浩瀚的大海,有人望洋兴叹望而生畏,有人却凭栏壮阔充满快乐,那么我们再来听一首船歌,充满思恋的美好感情。” 这当然就是特蕾莎唱过那首着名的印尼民歌了。 “喂……风儿呀吹动我的船帆,船儿呀随风荡漾……” 本来是女声思念情郎的唱词,在荆小强略带低沉的男中音演绎下,柔中带刚,用情至深。 几千人都能跟着歌声轻轻荡漾了。 真好。 过去的年华里,很长时间都绷得很紧,总有种说法是让百姓再苦一苦,才能战天斗地。 却没想过从红军、到延安到赶跑刮民党,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更好的生活,那片荒山野岭一直都是进步青年向往的自由天地,可不是因为艰苦才吸引人的。 而且最艰苦的时候也没少了文艺骨干前线并肩,越是在血肉模湖的战场,越不能一味打鸡血,反而是一碗温暖的鸡汤,更能让人有动力去继续前行。 人又不是钢铁,而且就算金属也有疲劳的时候呢。 所以这一刻,“我的心像那黎明的温暖太阳……送我到日夜思念的地方……” 回荡在歌剧院的殿堂里,所有人都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美好,这种温暖才是心灵加油站。 好吧,在雷鸣般的掌声后,乐团指挥点点头奏起了另一首来自右岸的船歌。 罗泰甫写的词曲更能凸显荆小强这种技巧性点满的选手特性。 其实这才是几乎所有后来国内音乐发烧友都必备的一首歌。 因为有个男低音把这首歌唱到了堪称人声低音炮的地步,荆小强在大洋彼岸也听过,所以排练时候跟乐团探讨起这几首船歌,立刻想起来试试看。 当时就把整个乐团的人惊住! 荆小强也刻意把自己的唱腔调整到超重低音模式。 似乎前面几首歌不过是开胃菜,直到这时候才真正开始拨动心弦。 乐团模拟流水浪花的前奏后,荆小强从第一声就带着厚重磁性的重低音共鸣! “姐儿头上戴着杜娟花,迎着风儿随浪逐彩霞……” 想想他那体型身材,再想想高端音响的低音喇叭,都得这么宽厚沉稳。 比刚才的中音男生低沉得多,还润,厚重的润。 整个乐团反而如清波浮绿水,轻盈晶透,环绕在这人声低音炮周围衬托。 全场观众也惊住了。 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了为什么要耗费巨资修建这样的歌剧院,还有那些墙面上复杂的声波反射率,甚至每个座位方位都要兼顾到的传播效率。 都是为了在这种时候,能够听出来深厚功底的时候,最完美的传递声波。 那嗓音仿佛就是熨斗烫过般温和,但在润滑中,有有非常清晰的颗粒感,十分抓耳! 就是能把耳油都听出来那种磁性吸引。 特别是唱腔到了有些低音婉转的时刻,荆小强那种美声功底的咬字清晰特点展现出来,仿佛4K映画的高清画面,纤毫毕现! 每个字,每个音,低到不能再低了,却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直映到每个人心底。 居然有观众忍不住大叫一声好! 然后又连忙使劲捂住自己嘴,抱歉极了。 可周围人根本来不及鄙视他,全都聚精会神的倾力抓捕那从舞台传来的声波震动。 就有这么神奇,同在空间里的声音,居然都能被大家自动滤掉,仿佛根本没听见叫好声,只有那宽厚低沉,缓缓倾诉,让人沉迷,令人心醉的唱腔在回荡。 但仅仅是技巧也太小瞧荆小强了。 他倾注感情表现的是这几种船歌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选择。 可以游戏人间,可以勤劳欢快,可以相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