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2 / 3)

院墙外有棵年头不小的歪脚子老槐树 , 枝繁叶茂 , 像一把巨大的伞盖遮挡住半边墙头 ,

十分引入注目 。

众夫人下车来 , 有随行的丫鬟上前去敲门 , 很快有小童过来开门 , 将一行人迎进门来 , 老规矩 , 有贵人前来捐助善款 , 院主事亲自过来接待并登记 , 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某某某为慈幼院捐银多少 。

这做慈善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经营名声的手段 , 明面上这捐多少看个人的意愿和善心 , 实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 , 张夫人如今是正二品的官眷 , 她若越过一品大员夫人的捐银就得罪人了 。

是以 , 张夫人带头捐了二百两银子 , 其她几位官家娘子紧随其后 , 多则一百多两 , 少则三五十两 , 都很默契的比张夫人捐得数目要少一些 , 秀娘随着众人捐了三十两 。

随后 , 一众人由院主领着去后院探望孤儿 , 按以往的习惯 , 都是将大家给孩子们带来的礼物交给院主 , 再由院主和院里负责照看孩子们的院工发给那些孤儿 。

这次秀娘带来的小吃食和小玩意不光多 , 还杂 。

秀娘担心有的孩子分不到 , 或者比别人少个一两样啶的 , 小孩子该多伤心呀 ,

毕竟不是每天都有人过来做善事 , 她们今日过来 , 对这些孤儿来说就跟过节一样 。

秀娘婉拒了院主和院工的帮忙 , 邀请张夫人以及其她几位夫人们一起把带来的吃食分成若干份 , 保证每份都一样 , 分好后再交到孩子手上 。

平日里来做善事的众人都是以捐银子为主 , 象征性的带些吃食送给孩子们 , 毕竟真金白银才是旁人能看得到的 , 一到年底 , 皇后娘娘亦是会过目 。

有能力来做善事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 , 带来的吃食自然很好 , 只不过好吃是好吃 , 实际上分到孩子手上能有一两块就不错了 , 有时候还要掰开分 , 还没尝到味儿呢 , 就没有了 。

秀娘讲实用 , 她买的吃食大部分都是量大实惠味道又还可以的 , 这样分到每个孩子手里的吃食就很多了 , 可把孩子们高兴坏了 , 尤其秀娘带来大相国寺那些有名的小吃食 , 炙猪肉 、 小煎包 、 炸团子 , 肉夹馒等等 , 小孩们从来都没吃过 。

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欢喜和感激是会传染人的 , 大人们也都很开心 , 感受着做善事的快乐 。

几位夫人都是富贵出身 , 先入为主的认为慈幼院的孤儿胆怯弱小是很正常的 ,

要不怎么说没爹没娘的孩子最可怜呢 。

秀娘却感觉这些孩子给她的感觉说不出来的违和 , 若说是穷 , 她们村子里穷人家的孩子多的是 , 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 可看上去比这些孩子精神了可不止是一点半点

甚至她都觉得洛京城见过的小乞丐都比这些小孩显得活泼 。

这些小孩捡来的时候大多是弃婴 , 按理说从小就接受了没爹没娘的苦命 , 不该说现在这样吧 ?

秀娘按探不住心里的疑惑 , 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 , 秀娘悄悄问其中一个看上去有七八岁 , 懂些事情的小女娃 , 问对方每天能不能吃饱 。

那小孩怯怯的 , 低着头不吭声 。

秀娘又问她每天吃些什么 , 小孩也不吭声 。

秀娘更觉得奇怪 , 很显然眼前的小孩不敢说 , 至于为什么不敢说 , 估摸着是有人不让她说 。

可为什么不让说呢 ?

这可是官家办的慈幼院 , 朝廷每年都拔银子下来的 , 况且京城里的富贵人家给慈幼院捐银子的可不少 , 每年这么多银子就给把娃们养成这样 ?

这院主当得可不咋地 。

秀娘不死心 , 又偷偷拉着另外一个看上去胆子大些的小男娃问 , 结果那小男娃也闭紧嘴巴不吭声 , 只死死抱住他怀里的才刚发的小吃食 , 唯恐被人抢走一样 。

秀娘愚问他在慈幼院里会不会挨打 , 话到嘴边儿 , 想愚又咽了回去 。

无凭无据 , 只凭自己的猜想 , 这种问题不能瞎问 , 你问孩子吃不吃得饱 , 吃些什么 , 勉强可以说是关心孩子 , 你若问人家挨不挨打 , 那你就是冲人家院主去了 。

不能莽撞 。

虽说不能莽撞 , 可一想到大家伙给捐这这么多银子 , 这慈幼院却有可能不好好对待这些可怜的小孩 , 秀娘也上不来下不去的恪得慌 。

她借口说自己要上茅厕一赵 , 悄悄溜达到慈幼院的伙房处 , 在门口晃了一眼 ,

看到灶房里散落着一堆烂菜叶子 , 正要进去瞥瞧 , 突然身后有人出声 ,“ 什么人 , 来里做什么 7“

秀娘回过头来 , 看到一个四五十岁的粗壮婆子 , 翻着吊梢满眼警惕地瞥向她 ,

秀娘挺直身子 , 清了清喉吵道 :

“ 你又是什么人 ? 慈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