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情是阻挡不了的。不管怎么说,把吴三桂骗离关宁放弃南逃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多尔衮也是做了一些情报工作,尤其是了解了一下陕西如今的情况,他也得知崇祯年间,陕西几乎就没正常年份过,环境恶化极为恶劣,虽说是一个省的地盘,实际上能提供的钱粮也不比关宁地区一两个府多了,未来多年都未必能恢复。 考虑到陕西经济上不值钱,多尔衮最终决定答应,只要吴三桂打主力收复西安,就许封吴三桂成为事实上的西北王,后续吴三桂继续出兵助战河南南部等扫尾工作。 等流贼彻底消灭后,再谈进一步条件也不迟。多尔衮相信,只要吴三桂成了事实上割据的西北王,他是绝对不敢再投降回对武将防范严重的明朝、受南京朝廷实际控制的,到时候,出于对清算的恐惧,自然会逼着吴三桂作出进一步选择。 如此层层蝴蝶效应之下,这一世的吴三桂,跟着阿济格再来打陕西流贼时,也就愈发有积极性了,简直就跟打了鸡血一样。 袁宗第在潼关和蒲坂津都是大败,加上他和李自成嫡系地盘之间的道路被断绝,袁宗第防区事实上成了一片飞地。而陕西粮草一直不能自给自足,过去两年一直是在靠消耗人口维持剩下的军队活着,这样一块地是守不住的。 这才有了他在潼关失守前夕、拼命带着嫡系部队往陇西跑,然后被明军截击了,他还想通过秦良玉向明朝名义上投降——袁宗第其实也清楚,只要他名义上归顺了,明军是不可能短时间内真的分兵捞到陇西那么远,来控制他的,他事实上还是自己管辖自己。 而只要拿到这个投降的名分,变成明朝武将,号称“不攻明土”的吴三桂,也就没有理由再打他了。 关中之地就丢给吴三桂算了,他也知道吴三桂下了血本,不达到这个目的不会罢休。 但袁宗第只要好歹能留下一个陇西,跟吴三桂隔着陇山为界、中间还有南明朝廷控制的宝鸡县为界,扼住陈仓道口和陇山渭水谷口,那他基本上也就能跟吴三桂井水不犯河水了。 到时候大不了再稍微分点兵,把陇山中北段的街亭道口一堵,秦、陇自古就是两个独立的地理单元。 …… 这种涉及大义名分的事情,秦良玉当然不敢自专,也就有了她上报方孔炤、方孔炤再六百里加急急报南京的情况。 当时赶上潞王登基,朱树人也还在南京,重臣都齐聚一堂,讨论效率自然也快。 朱常汸在这种事情上并无主见,只是懦弱觉得有人来投降就能接受。如此一来,下面的人就更好办了—— 原本若是崇祯在世时,下面的人最担心的就是崇祯要求对方投降后,对方投降得不够彻底,崇祯就又要追究手下人“为什么接受这种不彻底投降的贼寇的投降”,然后治罪。 现在朱常汸就是个软弱和稀泥的,受降后对方投得不彻底都不追究决策文官罪责,大家也就放开了胆子招降纳叛了。 在朱树人做主下,史可法走流程,朝廷很快给方孔炤回复,让他接受袁宗第投降,并且可以给一个参将身份,同时火速派使者从宝鸡去西安,通知吴三桂和袁宗第休战,并且顺便安抚吴三桂,表示朝廷对他目前为止的自作主张立功表现都是认可的,让吴三桂不要有心理压力。 朱树人觉得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妥,如果能够稳住大西北,就算对吴三桂示好又如何呢,不管历史上吴三桂最后有没有做汉奸,此时此刻他还扯着“只打贼、不打明军”的遮羞布,那朝廷就该和稀泥尽量利用,免得多树敌。 如此复杂的乱世,是要讲究一点模湖的,不能都跟读书人那样,大义名分纲常伦理丝毫不松口。要清算,也不是现在的事儿。 这些往返周折,前后也花了一个月左右,等朝廷旨意送到,吴三桂也确实已经实打实占据了西安和陕西大部分地区,只有潼关、蒲坂津和少数几个渡口被清军掌握了——清军也是要拿捏吴三桂,不让吴三桂太过分割据,所以要把咽喉军事要塞捏在自己手上,只给吴三桂一些无险可守的种田地盘。 吴三桂接到旨意后,也借坡下驴,表示他依然是明臣,只是特殊时期配合清军击闯,袁宗第如果确实接受朝廷改编、受朝廷委派文官接管地方政务,他也就不会再打过陇山。 中原开战之前,南明朝廷好歹是把西北方向的防线稳住了。如此一来,只要考虑中路和东路的战事。 吴三桂和袁宗第、阿济格、明军的四川军队这几方势力,也暂时从未来一年半载内的中原争霸棋局中,被临时踢了出去。 中原战场上,只剩下包含刘宗敏、刘芳亮的李自成本部,多铎带领的清军东路军,凤阳的伪福王政权,南京的大明正统朝廷,这四方势力之间的争斗。 —— PS:清军南下之前,还是花点篇幅把次要战场格局、地图变化过一下,免得大家觉得突兀,看到后来质疑为什么吴三桂、阿济格、袁宗第这些人没来参加这一年的中原决战。 这章已经差不多六千字了,就不拆了,明天开始正式拆回两更,二月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