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对张逆的最后一战(2 / 3)

国姓窃明 浙东匹夫 2664 字 2023-02-20

而还对朱树人的戎马倥偬产生了相当的敬畏。 而朱树人心里也清楚,眼下他唯一需要适度保持尊重、稳住的,也就是面前这位王公公了—— 他会关系到重庆拿下、方孔炤在重庆建立临时行辕后,如何向崇祯汇报四川形势的问题。 如果崇祯问起朱树人在协助方孔炤上任、收复入川立足点的过程中,有没有消极怠工,甚至是养寇自重,也要靠这位监军王公公的汇报。 所以,朱树人做得非常稳妥,虽然一边实事求是生活上卖惨,上不了什么锦衣玉食,一方面礼数又绝对不缺,哪怕只是几块火腿几条鱼,也亲自敬酒劝菜。 同时,为了让王公公切身体会到这么快拿下重庆的不易,朱树人还特地把俘虏状态的白文选,去掉镣铐,但是由专门的精锐侍卫看押着,送到堂下听候王公公的随时查问。 另外,来都来了,朱树人表面功夫也还是会做的。对于临阵投降的人,哪怕来晚了,他也不会在生活上虐待,就一并赐给了白文选一条鱼两碗饭,几盏劣酒,算是白文选被俘四天来,吃的最好的一顿了。 水酒薄菜的接风席上,朱树人也是当着王公公的面,先简述了重庆之战的不易,另外还请王公公对于战术细节暂时予以保密,因为有些诡计,这次没用上的,说不定下次还能用。 然后,朱树人又悲痛地提到:“还有一个噩耗,到时候有劳公公上达天听:本官在正月初三,也就是七天前,就已经得到前方探马回报,成都已被张献忠攻破。 此后数日,又陆续有新的情报传回,初六时确信张献忠在成都屠城了,前天又明确了蜀王全家的死讯—— 不过,事情是除夕夜发生的,而我军抵达重庆开始组织攻城时,就已经是腊月二十五前后,只花了十日不到,夺回川东门户,这已经是非常快了。当时本官也不可能不顾粮道被断,直接奔赴成都驰援。 就算马不停蹄,不要粮道,只靠随身行粮作战,从重庆到成都,沿着长江和岷江行军,至少有九百里路程。 五天之内,步兵坐船是走不了那么远的,不沿江靠步行行军的话,到了那儿都累死了。如果只让我军的一万多骑兵弃步军先行,赶到成都城下也已失去战斗力,所以实在是无法救援。 这一点,请公公回京后,务必向陛下如实陈述,湖广与四川诸将诸督抚,都会感激您的仗义执言的。” 王公公听了这话后,也是一惊,同时生出几分悲凉。但他看了重庆这边的战况,朱树人只是用了加起来一共十二天就彻底解决了战斗,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之前的万县、合州等地,更是短则一两天,多也就三五天。从夷陵入川到奉节到万县到重庆一路走了两个七八百里的路程,加起来都沿着长江西进一千五百里了,皇帝还能要求怎么样? 成都暂时被破被屠,也是实在来不及救。 只能指望后续损害别再扩大,彻底把张献忠包饺子搞死在四川盆地,就已经是意外之喜了。YushuGu. 而相比于王公公的惊诧程度,白文选的震惊则是更加严重莫名。 “什么?国姓爷当初派谭文用诈降计赚我,说的居然是真的?成都真被张献忠攻破了?他居然敢用真的情报来用计,也不怕激励了守城部队的士气? 还是说他算准了我不敢信、或者就算信了暂时也不敢或觉得没必要立刻对全军宣扬?这虚实相应的用兵谋略,简直可怕!输在这样的人手上,实在是心服口服。 唉,难道是天谴张献忠,看他如此大肆屠戮,要降下国姓爷天罚之不成……再下去,真是众叛亲离了。” 白文选震惊之余,也难免表露出来,连手上的匙箸都不由掉落在地,发出了清脆的声响,就如同刘备听曹操说出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时差不多。 当然,这倒不是说白文选心理素质太差,毕竟他现在已经是阶下囚,又没有军机需要保密,便破罐子破摔没必要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了。 坐在上位的王公公和方孔炤,也都注意到了这一异常,方孔炤稳重,看见了也装作没看见, 王公公却是无所顾忌,立刻就发问了:“堂下降将为何失态?” 白文选也不敢隐瞒,简明扼要说了。王公公听后也是微微愕然,没想到朱树人用计居然如此不拘一格,如此拿得起放得下,还真是敢冒险。 感慨过后,王公公才想起该问问成都究竟是如何被攻破的,毕竟他也要考虑到回去后如何跟崇祯交代 白文选在堂下听见这个问题,也是竖起了耳朵,因为他同样非常想知道答案。 这种场合,朱树人当然不会隐瞒,他说得越清晰,将来崇祯那儿会猜疑他的责任的可能性就越低。 于是他就翔实描述:“公公可能不知道,成都的城墙,数百年来确实年久失修,只因自古蜀中驻军,都没指望过敌人打进成都平原后,靠着守成都城池来坚持。 根据本官后来几天的加强打探,目前得知的最详细情况,是说一来张献忠借助了除夕前两三天,放松了攻城力度,诱导官军产生懈怠,以为流贼也要过年休整,然后他却在除夕当夜忽然加大了力度,打了邵捷春的守军一个措手不及。 另外,就是张献忠最初攻城时缺乏火器,也没有使用火药,造成了官军麻痹,最后那天时,突击派出大量掘城木驴挖掘破坏城墙,还把流贼军中全部的火药集中使用,重点炸城,就彻底炸塌了一段城墙,涌入城内巷战。 按目前的最新消息,邵捷春应该也是跟蜀王一起殉国了。” (注:张献忠用火药炸塌一部分成都城墙,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