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南京大学(2 / 3)

国姓窃明 浙东匹夫 2124 字 2023-07-10

股文章,理论上只能考察一个人知不知德,甚至都无法考察他是否知行合一、知德而行德。至于才干,呵呵八股能考察出什么实干之才?

既然从前宋开始,科举便能加入武举,那将来自然也要与时俱进,加入别的科目,从此分门别类,各科各选其才。唐宋时,便有明法、明算,可惜后来进士一家独大,诸科除武举外渐渐废止。

如今又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自当去芜存菁,革故鼎新,裁汰汙滥,增补新学。恰好此番科学院又招募了不少才干之士,补足了一些科目。

孤打算先在南京,筹建一所新学,花上数年时间,培养新学人才。待这些才学之士毕业,便增开新科,与进士科并举。”

朱慈煜耐心听着,对这个说法,他内心倒是也很赞同的,并不是因为父亲的威望,而是发自肺腑赞同。

因为朱慈煜本人也是从小接受过理工科教育的,方子翎教了他很多数学和物理常识,还有博物学知识,朱慈煜的学术眼界其实比朝中很多腐儒大臣都要开阔得多。

于是他闻言立刻振奋地附和:“这个想法好,父王,不知这个想法……对外还是要您向天下公布,还是孩儿可以作为自己的想法,向内阁力陈推进?”

朱树人难得停顿了一下,释然一笑:“你都二十二了,过完年就是二十三。亲政之前,尊老敬贤的姿态也摆够了,如今也该自己立威了。”

朱慈煜恍然,连忙表示这事儿由他提出,后续请父王在朝堂上表示支持即可。

定下思路之后,朱慈煜又转念一想,居然颇有政治智慧地请教道:“设立新学,与科举另开新科,实则有数年的时间差。

既如此,为了循序渐进,让反对者不至于抱团激烈反抗,是否可以把这两件事情分开宣布?”

朱树人闻言,难得欣慰地点了点头:“不错,想得很好,已经会注意分化反对者的势力了。不过,这一点为父也想到了,只可惜,史阁部未必还有这几年的寿数。

他毕竟德高望重,他与孤一同鼎力支持,新政才容易板上钉钉。为父终究没当过几天大明的文坛领袖,需要多几个久负文名的学宗泰斗来表态支持这事。”

朱慈煜这才彻底理解了父王的良苦用心。

史可法今年已经六十七岁了,连续好几年没上朝处理政务了,纯粹只是挂名,每天在江宁的疗养院里养老。

听说今年病情又加重了,身体很不好,如果先办南京大学,过几年等南京大学第一批理工科毕业生出来,再讨论开新科考试的话题,那史可法未必活的到那时候。

就让史可法为大明发挥最后一点号召力吧。

……

数日之后,在南京朝廷的又一次朝会上,负责文教工作的礼部尚书顾炎武,正式提出了设立“南京大学”的奏请,希望朝廷能顺应时势,与时俱进,设立新学。

除了顾炎武之外,已经另外升调其他清贵闲职的吴伟业,也表达了附议,并且补充了一些奏请细节。

吴伟业曾经是朱树人在国子监时名义上的授业恩师,后来朱树人掌权后也让他担任礼部尚书,他升调走之后才让顾炎武补上来的。

顾炎武执掌礼部时,工作政绩的重点在外交,而吴伟业执掌时,政绩的重点在文教。所以让顾炎武和吴伟业一起互为表里,这个建议才更有说服力。

因为学界的几位主要泰斗都支持设立新学,所以朝堂上的第一轮博弈推进得也比较顺利,并没有人直接跳出来表示反对。

而朱慈煜也装模作样地表示兹事体大,要请教一下史阁部的意见。

众人看到很久没来上朝的史可法,今天居然都被人抬来了,哪能不知道这是小皇帝锐意进取,自己想推进改革了。

史可法当众表达了自己的支持,最后朱树人也定海神针拍板,“开始筹备新学”这个意向,也就先被敲定了。

反正还只是一个办学意向,后续具体怎么办,人事如何安排,待遇如何,都还没说呢。既然一切都还不清楚,就算有老狐狸想反对,也不会这时候跳出来。

朱慈煜便宣布,回去后让礼部和吏部、工部好好会商新学的筹办事宜,拿出细化方案,后续几次朝会,还会重点讨论这个议题。

……

明朝惯例一般是三日一朝,不过实际上如果不是多难之秋,一般只会减少不会增加。比如万历就是典型的经常不上朝,而崇祯时因为都快亡国了,倒是增加过上班频率。

如今天下还算太平,皇帝也就依然三日一朝,或者偶尔间隔一次。如今因为礼部吏部工部比较忙,需要讨论细化方案,朱慈煜就给朝臣们减负,后续几次都隔一次上一次朝,六天一汇报。

因为留下的讨论时间比较充裕,短短两轮朝会日之内,相关的消息难免就开始在南京城内传播。

高层的老狐狸其实都还能按兵不动,但一些最容易被当枪使的基层冲动秀才举人监生们,反而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