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量上看,越南海军大船约有三十余艘,还有拉丁帆西洋炮舰五十艘,普通广船数百。郑成功大型炮舰才24艘,没有小型炮舰,运输船也比越南海军少一个数量级。
郑根觉得自己很有机会,事到如今,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狭路相逢勇者胜。
……
双方舰队先锋之间的距离,很快接近到了十里之内,随后八里、七里一边快速短兵相接,一边各自调整着阵型。也正是到了这个临门一脚的时候,郑根才注意到,郑成功的船队队形展开方式,跟他很不一样。
这个时代,西方还没有出现“风帆战列舰”,那玩意儿原本要到18世纪30年代的七年战争时,才算是彻底成熟。在那之前几十年的第三次英荷战争中,英荷双方各自在实战中摸索升级军舰,渐渐摸索出战列舰的优势,这才算彻底淘汰了高艉楼的盖伦炮舰。
所以,在这个时空,大明反而成了战列舰的发明国。而既然西方没有战列舰的概念,也就不会出现t型横队的对炮战术。
双方就算开炮交火,也都是各自对头冲击,然后错舷而过时互相轰击。要不就是跟当年英西战争那样,玩拖刀计。
因为这个时代的舰炮射程实在太近了,滑膛炮的准头更是垃圾,海浪又颠簸,所以绝不可能隔着一两里地对轰那种,很多时候对炮距离也就在两三百步甚至更近。
都这么近了,还怎么拉战列线?当然要一对一单挑,捉对厮杀各自为战。
可是,就在双方接战前,郑成功却提前让他的舰队转向、让那二十几艘炮舰分散往左右两翼,似乎是打算突前包抄郑根。只留下了那五六十艘大福船大广船在中军,放慢了速度拦住正面去路。
“郑成功这是对他的护航炮舰非常有信心,只靠打头的这24艘炮舰,就敢冲我的主力了?所以把其他虽多却火炮不足的笨重运兵船,留在中间减速慢行?他就不怕这24艘炮舰被我分批各个击破么?”
郑根内心闪过一丝不可思议,他当然看出了郑成功这个战术的特点,那就是笨重少炮的船不容易被缠住,还能利用两翼包抄的优势咬住越南海军。
但这个战术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兵力会分散,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同时进入战场,打成了添油战术。分两翼包抄的24艘炮舰交战时,庞大的中军根本帮不上忙。
郑根不由内心火热,立刻打旗号要求己方舰队别管队形了,赶忙以怎么快怎么冲的方式,尽快逼近郑成功的炮舰船队,争取利用时间差先歼灭郑成功一部。
于是所有的越南战舰全部扯满风帆,还用足了划桨动力,全部船头对敌冲了过去。部分战前做过特殊部署的轻快小船,甚至做好了点火的准备,想冲上去火攻烧敌。
随着双方逼近,船先士卒的郑成功当然也不会客气。毕竟对面小船那么多,被贴身了还是挺麻烦的,所以隔着差不多一里地就开始开炮了,第一轮也果然准头不佳,并没有什么命中率。
郑根见状,心中大定,暗忖明军的火炮精度也没比想象的逆天,还白白浪费了一轮开火机会,估计等到完成装填再次能开火,自己的先锋小船又能多逼近七八十步。
然而让他意外的是,明军重复装填的速度比他想象的快得多。
随着郑成功把船队掉头到跟越南海军冲锋舰队平行的方向上,双方相对速度也没那么快了,越南先锋战船只逼近了五十步左右,明军战船就又装填好了。而且这一次开火的火力密度,也明显提高了。
郑根这才注意到,刚才第一轮试射的时候,明军战舰甚至都没有动用最下层甲板的重炮,用的只是上层甲板的轻炮。而即使是这第二轮开火,也依然只是用了上、中两层火炮,底下的始终憋着大招呢。
这让他深深震撼到了,因为他发现,明军战列舰中层炮甲板的火炮吨位,居然已经跟他手头的马尼拉型三层炮甲板盖伦战舰的底层甲板重炮差不多重了,
甚至火力还会更强一些,至少听声音看火光是这样的。
要知道,在风帆战舰时期,为了战舰的重心稳定,防止左右横摇倾覆,都是把越重的大炮装到越会头重脚轻,非常不稳。也正是重心的制约,限制了战舰上重型炮的规模,毕竟最底下那层只能放那么几门。
传统盖伦战舰,因为有高大的艉楼,货仓位置也高一些,重心本来就高,所以那个时代最终的大炮,很多只有32磅,极个别超重型盖伦战舰,才有42磅炮。
不过有42磅炮的船,荷兰人肯定不肯卖给越南人就是了,那都是国之重器。外贸版重盖最多就是32磅炮了。
相比之下,后世进入18世纪后,风帆战列舰的下层炮最重可以做到68磅,足足比重盖最重的炮又加重了一半以上,靠的就是取消艉楼后,整船重心下降,摇摆也下降,所以底层炮吨位提升后,不至于摇摆进水。
而大明如今的风帆战列舰,更是在水密隔舱和防水炮门上下了大功夫,可以确保风浪天炮门关死后,哪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