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慕容复将要建国称帝的消息后,各国也是相继震动,开始审视当今天下的局势来。
先有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后又有慕容复建立大燕国,前者毕竟只是部落联盟组成的小国,无论是规模还是制度都并不完善,虽然屡次打败辽军,但在其他诸国看来,也就仅此而已。
但慕容复的大燕国却截然不同,且不说慕容复手下的十万强军,便是他这个人的存在,就足以令各国重视。
虽然燕国初建,且领土面积小,但谁也不敢轻视了身为国主的慕容复。
出于对慕容复的忌惮,各方对燕北的邀请,也是纷纷互通消息,斟酌了起来。
其中以大宋为主,联合诸国表示,要阻止慕容复建国称帝,并直言竖子野心,若是称帝,将来必定会为祸天下,给诸国带来永无止境的战争,为了永绝后患,我等应当团结起来,将这个威胁彻底灭杀才对。
徽宗本以为自己这番言辞,会引起诸国对慕容复的重视,然而西夏却第一个表态支持慕容复建国,届时更是会携厚礼前去拜贺。
跟着吐蕃也表示支持大燕建国,以控制北方辽、金相争的混乱局势。
最后大理保定帝也跟着表态,会派人前往燕北恭贺慕容复建国称帝。
得知此事的徽宗,自然是气得半死,无奈,只能联合辽国来共同反抗大燕。??.??????????.??????
然而令他彻底绷不住的是,天祚帝直接背弃盟约,要跟慕容复所在的大燕国结盟。
天祚帝现在是真的怕了,大金的势头越来越猛,而他的辽国经历了宋辽之战,以及北伐之战后,仅存的战力还不及巅峰时的五分之一,再加上这些年战乱不休,导致许多契丹百姓流离失所,民心尽失,整个王朝都随时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威胁。
都到这个时候了,徽宗还来找他,让他去跟慕容复作对,这不是把他往死路上逼吗?
当初如果不是徽宗在背后捅刀子,燕北军就不会撤兵,以当时的战局,他辽国完全能以最小的代价平定叛乱,结果就因为徽宗背刺慕容复,导致燕北军撤兵回到龙城,害的他后来损失了将近六七万的兵马,如若不然,区区一个女真族,岂会打得自己这般狼狈?
坑完了自己一次后,现在又要来坑?
真当我不长脑子吗?
天祚帝要不是顾及两国之间的最后一丝颜面,早就把那大宋使臣的脑袋给砍下来了,就问这大宋的皇帝是有多厚的脸,才好意思再来找自己的?
当初大宋派的都是些什么歪瓜裂枣?
打仗不行,吃饭第一名,自己的粮草都快给挥霍光了,还是最后拼死一搏,才赢下了胜利。
不是看在大宋也损失惨重的份上,天祚帝就要当场发飙,以为大宋是故意为之了。
他时常在想,慕容复当初也算是半个宋人,怎么人家带出来的兵马各个都能战善战,而轮到大宋的将军带兵时,就跟来凑数的一样,半点作用没有。
然而天祚帝不知道的是,大宋的中兴之将早在宋辽之战时便死伤了大半,哪怕是后来勉强活下来的,也年事已高,无法再从军作战,更何况是前往塞北如此苦寒之地作战,说不定还没到战场,就克死途中了。
在宋朝一直有着一句俗谚叫做“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在这个重文轻武的风气达到极致的朝代,男子皆以步入仕途为荣,因此在军事方面的良将就变得越来越少,满朝文武,文官中不乏意气风发的少年儿郎,而反观武将中,却都是一群老态龙钟的垂暮之人。
徽宗深知北方的环境何其恶劣,唯恐大宋剩下的这些老将遭遇不测,日后没有对付慕容复的筹码,这才没敢把他们派出,但谁知那些稍有经验的武将竟把仗打成这副模样,就连他自己都觉得脸上无光。
眼下天祚帝迫于大金的威胁,要跟慕容复联合,徽宗忽然觉得局势对自己非常不利,只能召集大臣,商议解决之法。
“如今除了我大宋之外,其他诸国都打算前往燕北,恭贺慕容复建国称帝,诸卿觉得我大宋该要如何应对?”
徽宗谈及此事,心情就莫名的烦躁起来。
韩忠彦道“慕容复此举,无非是想让建立的燕国得到诸国的承认,显得名正言顺罢了!如今既然诸国都愿意给他一个面子,我朝不妨也顺应大势,派人前去交善。”
徽宗目光凝重道“难道就这样看着他建国称帝,将来与我大宋作对吗?”
他深知二人之间的恩怨难以化解,慕容复将来若是强大了,定然会来找自己报仇,同理,自己若是不能除掉他,也会永远睡不安稳。
韩忠彦道“大势所趋,官家若是执迷于此,只怕会给慕容复和诸国攻讦我大宋的机会。”
徽宗虽然觉得心气不顺,但韩忠彦说的话也不无道理,假若诸国都去贺礼了,而大宋却没有半点表示,如此更会让慕容复有理由来找自己的麻烦。
大宋现在的情况和大辽半斤八两,区区一个女真族就把大辽搅得天昏地暗,如果慕容复也来这么一下的话,恐怕他大宋根本抵挡不住燕北军的铁骑。
“罢了,此事就全权交给韩相你来处理吧!”
徽宗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