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昭风尘仆仆赶来历城, 茶都没顾得上喝一口,见了赵云,第一句话就是“子龙, 你没回我最后一封信,目前情况如何” 这是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 本该更客气一些,但为了确保计划顺利推进,不错失任何良机, 一路上吕昭以每天两封信的平均速度跟赵云高强度交流, 信使连人带马跑得腿都要断了。一来二去,他们都对对方有了初步的了解, 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寒暄。 话虽如此, 赵云习惯性地未雨绸缪, 还是在心里练习了一些自我介绍的内容, 但显然用不上了。他微微一愣, 拱手拜道“算算时间门,您差不多该到了。” 这是在回答为什么没给吕昭回信。 停顿片刻, 赵云继续汇报“昨天傍晚,袁军运粮的队伍已抵达高唐,经过一夜修整,目前正在渡口装船, 准备沿漯水运输。我已经按照您的吩咐, 准备好了堵塞河道的沙袋。” “很好。”吕昭稍微安心, “等船队离开高唐,前往著县,我们就开始行动。” 在散出去的斥候确认了袁谭的补给是从冀州清河国运来的后,吕昭就定下了这个计划。 冀州清河国往青州乐安国运粮, 最方便的当然是从高唐渡口转黄河。相比于上游的不稳定,黄河中下游山东段的航运目前还算畅通,而这全都仰仗一位伟大的水利工程专家,王景。 治理黄河一直是历代统治者都头痛的事情,黄河因其特殊性,常常发生改道,使得沿途的百姓们饱受水患之苦。 东汉永平十二年,朝廷派遣王景修渠筑堤,疏通整治从荥阳至千乘海口的黄河河道,史书记载“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 治河完成后,这条河道在历史上被称为“东汉黄河故道”,此后的一千年内,黄河没有再经历较大的改道,决堤次数也不多见,百姓们终于可以与母亲河和谐相处了。 王景此举是真真正正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果袁谭选择从黄河运粮,吕昭真的拿他没什么办法。黄河在漯水以北,那里已经被袁谭控制许久了,各种防御工事都修建得很完备,吕昭过去属于深入敌后,风险很大。 但是袁谭运气不太好,每年的七月份到十月份是黄河汛期,而目前正值八月初,流水本就湍急,再加上前段时间门接连暴雨,水位上涨,别说通航,就连渡河都变成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袁家再厉害,也拿老天爷没办法。袁谭着急要粮,只能选择水流相对平缓的漯水了。 漯水虽然也在袁谭的控制范围内,但处于双方交战的前线,今天你推进一点,明天我推进一点,都是说不准的事,袁谭也明白这个道理,为了防止吕昭派人劫粮,他专门从漯阴等五县抽掉了一万人前去接应,再加上原本押送物资的队伍,保守估计这支运粮队的总人数达到了两万五。 赵云出发时带了五千人,之后国渊借运粮之机又给他补充了五千,再加上吕昭带来的一万人,目前历城、台县一带总共有了两万人马。 两万已经不少了,但还是与敌方存在一定差距,所幸这些士兵们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能用丰富的经验来弥补一些数量上的不足。 剩下的不足,就需要借助天时和地利来补齐了。 吕昭将士兵们分成三部分 一万人悄悄进驻台县待命; 七千人由赵云率领,去预定地点袭击运粮船制造混乱、拖慢袁军的进程; 剩下三千人由吕昭亲自带队,每人携两匹战马换乘,趁夜色悄悄度过济水,进入高唐和漯阴之间门的平原区域,截杀袁军散布的斥候,尽量破坏袁军的消息网络。然后趁着袁军情报出现空白的机会,将赵云提前准备好的沙袋运过来,沉入漯水,阻塞河道,截断一部分上游的水流。 斥候并不是每天都回去,而且他们工作性质特殊,回不去了死在外面是常有的事,短时间门内,高唐县和漯阴县的守军难以发现异常。 运粮队中倒是有人嘀咕为什么船走得不快,被人反驳说现在是夏季,常刮东南风,再加上船里装满了沉甸甸的粮食,能走得快就怪了 船队一路航行,过了漯阴,在即将抵达著县时,遭遇了埋伏。 “有敌袭注意警戒” 尖锐的嘶吼声响彻夜空,船上睡得昏昏沉沉的士兵们被同僚推搡着醒来,往手里塞入兵器,驱赶着迎接敌人。 漫天燃烧的箭雨如坠落的流星,一不要钱似的往下砸,河岸随风摇曳的芦苇从被点燃了,滚滚白烟蒸腾而起,将本就暗淡的视野遮挡得愈发朦胧。 赵云骑马立在岸边的土坡上,冷静地吩咐士兵按照规律
174. 风云际会29 断粮道。(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