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国术论(2 / 3)

,中华国术馆组织武术大师前往暹罗武术界挑战,结果在国内享誉武术界的大师们,到了那里全部都熄了火,大败而回。

闻名大江南北的鹰爪名师陈子正出战暹罗拳师乃央,三招即被乃央踢中下巴昏倒。

苦练太极拳十五年的大师胡胜出场不到一分钟,就被暹罗拳手巴越一记右肘击中太阳穴,倒地昏倒……

种种惨状,说出来真是男人听了沉默,女人听了流泪,凄惨到不忍卒视。

当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痛斥这些出访的大师们全是骗子。

但他们真的是骗子吗?

他们不是,只是他们是接招拆招的大师,他们不是格斗的大师。

而且真给他们时间了解了暹罗拳,他们不见得会输,至少不会输得那么惨。

可惜没有如果,当时的大师们怎么会屑于去了解一个撮尔小邦的武术?

“还有五年前在金陵第一次国术国考,”张紫珉道,“我本想让国术露脸,但没想到,却丢了大脸!”

那一届国术考试办得极为失败,考生们上场后接招拆招,打得你来我往,非常精彩。但在外人看来,就是你推我搡,跳来跳去,像是耍猴戏,毫无观赏性,且枯燥乏味。

通常一场比斗打个十多分钟,甚至是几十分钟也分不出胜负,然后握手言和。

观众们看得昏昏欲睡,大师们看得津津有味。

而且看了这些东西观众们都很怀疑,这些跳来跳去的东西真的能打人吗?

能打是能打,但只能打学了国术的行内人,要么就是没有武力值的普通人,其他人,暂时是打不了的。

当时一位冯姓的军阀本来十分推崇国术,可看了这场国术国考,他看得差点怀疑人生了。

“国术真是打破了我的幻想。”他这样失望地评价。谷

也正是因为那次的国术国考,才让这些国术宗师们痛定思痛,决定为国术找一条出路。

他们做了许多努力,比如促进武术交流,举办各种比赛,让武术走进军队等等。

但其实国术的根子没变,依然是陈旧的老一套。

当然,也不能全怪国术陈旧。

国术再陈旧,宫宝森、李书文这样的高手的存在,也证明了国术的价值。

而且除了宗师们,国术界也是存在很多能打的高手的,只是这些高手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见招拆招的“高手”,是圈子里自嗨的高手。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一个“懒”字。

凡是能打的武人,哪个不是勤练不惰,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李书文年少时练武,每天半夜就要一路马步顶肘打去拳场,练完拳后再从拳场打回家里。一趟来回十几公里路程,练完拳还要干农活。

宫宝森每天站桩、打拳,每天都至少耗费六个小时在上面,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哪怕是后世最著名的李小龙,他为了练出惊人的手抓力,无时无刻手里都抓着一些捏碎的报纸。

对这些真心热爱武术的宗师前辈们来说,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练拳,他们干什么都在练功,走路、扫地、干活儿,都在想方设法练功,这一点即使是现代的职业拳手都很难做到。

所以这些宗师们能不厉害吗?

但这么热爱武术,又能耐得住寂寞的武术家有多少?

大多数武人都是急功近利,站桩静不下心,练了套路对拆就急着实战,学会了接招拆招,就觉得自己能打了。

他们也就能和同样会出招拆招的人打一打,要是对方没招,他们就抓瞎了。

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们这种程度的“高手”,在后世混得好的基本都进了娱乐圈,混得不好的都成了马保国。

但造成这样的现状,能把所有的错都算在这些半瓶子晃荡的武人身上吗?

还真不能,错不在他们,错在宫宝森这些大师,错在那些提出要发扬国术、要以国术救国的官员们。

国术最大的错,就是不该这么红火,不该这么繁荣。

因为习武,尤其是传统武术,本就该是个小众的东西,不应该成为大众主流。

武人每天平均至少耗费四五个小时在练武上面,在这个寻常百姓都吃不饱饭的时代里,谁能做到每天花这么多时间练武?

传统武术若想有所成就,最短也要三五年起步,甚至还有“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说法。

这个时间,谁耗得起?

大家都是要吃饭赚钱的,为了练武,耗费精力人力财力,每天练四五个小时,再学个三五年甚至是十几年,有这时间和精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