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有了原料,然后还有一个更加关键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加工这些钢材 钢材的加工可不容易。 这些困难都结合起来后,导致了很多土着国家明明知道大楚帝国的榴弹炮,也有样品,但是就是没办法彷制或者只能少量彷制,根本无法形成大规模生产并应用于战场上。 军工产品嘛你得考虑价格 用熟练工匠花费漫长的时间,手工生产钢制榴弹,先不提质量问题,光是成本就是难以忍受的。 因此这些土着国家们尝试一番后,基本都会放弃,然后转头去搞铁制榴弹这玩意虽然爆炸后威力不怎么样,有效射程也短,但是好歹在他们的技术范围之内,威力不足也可以通过加大口径来弥补缺点,就和最开始的楚军一样。 楚军在统一战争中前期,使用的可都是清一色的大口径臼炮,走的是威力不足口径来凑的路子。 如今这些欧洲国家们也这么干,不过这些早期臼炮在野战中不太好用。 楚军当年的臼炮体系,一般都是用来攻城的,基本没在野战中大规模使用不是没尝试过,而是尝试过了,但是结果不如人意甚至很悲催,所以才会放弃把早期的榴弹用于野战。 目前,欧洲人就只能依靠射程只有几百米的野战炮,再加上射程更进,威力也不咋地的一些臼炮对抗楚军的炮兵部队。 如此在楚军的火炮体系面前自然也就不堪一击了。 毕竟楚军有着极大的火炮射程优势,人家楚军炮兵又不傻,可不会在三四百米范围内和你对轰,而是躲在千米外开炮。 这种情况在东北非地区的几场中小规模的战斗力体现的尤为明显,海军陆战队的炮兵们,都是在千米外开火,利用射程上的巨大优势来获得战术上的优势,而战术上的优势积累之后就变成了战略优势。 然后那些欧洲殖民军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单方面挨打了然后尝试进行调整,不管是反击还是撤退,最终都会落入下风。 一场败,场场败,最终溃败就在东北非地区里上演了甚至这种溃败都传染到了隔壁当地的土着那边。 楚军由北向南,沿着海边向推进的时候,沿途的一些当地土着都会主动放弃城市,不敢进行任何的阻拦 楚军太吓人了 不仅仅是海面上的那支庞大的让人绝望,高呼魔鬼的舰队让人恐惧不已,楚军的上岸作战的地面作战部队也让人绝望。 对于当地土着们的主动溃逃,然后把一些港口城市拱手相让,楚军方面自然也不会客气,干脆把东北非的沿海地区都一口气拿下来了,并控制了所有沿海港口城市,进而完成了对东北非沿海地区的全面实际控制。 只不过后续还需要继续南下东非沿海地区,但是又需要控制后方的东北非等地区,地面兵力已经有些不足了。 为了缓解征战非洲地区的兵力不足的问题,楚军从印度调来了两千多名印度军队的士兵,并组成了印度军团第三团。 之所以调动印度军团这支仆从军,倒不是看重他们的战斗力有多强,纯粹是因为便宜。 调用正规军的话成本太大,而且伤亡风险也比较大,要知道这年头的非洲可不是什么好地方,楚军第一阶段在非洲的战斗力,战斗伤亡没多少,但是非战斗伤亡却是达到了两百多人。 这让楚军在后续的兵力调动里就显得更加谨慎了。 仗还是要打的,但是不能什么事都需要正规军来,同时这地方也没什么楚国人的移民,更没什么民兵,因此楚军需要一支廉价的,不怕伤亡的仆从军来辅助他们进行作战。 印度军团,承担的就是这个责任,同时这也是当年成立印度军团的主要目的。 如果不是想要搞一批炮灰部队,楚军干嘛要搞什么印度军团啊。 印度军团第三团两千多名士兵乘坐船只抵达摩加迪沙的时候,作为第三团里的第二步兵哨下属副哨官,来哈尔同尉就惊讶的发现,他们领取了全新的武器装备二十三年型火帽击发枪。 这可是楚军里的正规军制式装备,来哈尔他们之前在印度的时候,最早的时候使用的是出口版火绳枪以及长矛,组成的是冷热交替的军队但是楚军实际使用后发现这种军队真心不好用 战斗力不咋地,随便执行什么任务都是死一片对于楚军而言,训练印度士兵也需要成本的,这老死那么多,训练成本就比较大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仆从军里的士兵虽然都是印度贱民,但是所有军官都是正儿八经的楚国人。 这些楚国人军官们,从军的那一天开始接触的都是各种线列战术或之类的东西,你让他们指挥使用火绳枪以及长矛的军队说实话他们真的不太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