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人不读书,而是要引导读书人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像朱至说的那样,朝廷的官位毕竟有限,天下读书人有多少? 难不成考不上科举,当不了官的读书人就不能朝另外的方向发展了? 只要能做出有利于设计,有利于百姓的人,就应该予以奖赏。 朱至希望泰定帝能开这个口子,激励各方的人才为大明所用。 “儿子附议。”朱雄英第一个表态,朱至的主意很好,那就应该支持。 天下读书人有多少,读了书就奔着当官来吗?可是当官的人能有多少?不当官难道他们这些书就白读了? 读过书的人算是开了智,如果朝其他方向发展,未必就不能做出有利于大明的事儿。只要有功于国,就应该赏赐对吧? 一旁的官员们都没反应过来朱至和泰定帝在说什么,结果朱至又出了那么一个主意。激励天下人才没有错,可听朱至的意思,这是打算让人怎么着?不再一心奔着当官读书吗? 这跟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好像有点冲突,但朱至在背后又补上一句,有功于社稷,好像又不对了。 然后是朱雄英的附议,附议个啥? “陛下,但不知公主所禀何事,能让陛下如此欢喜?”单纯就是询问询问的语气,可是谁听不出来这是在打听内情,想知道泰定帝和朱至到底在说什么,后面这所谓的发展各方面人才,要发展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 “齐家村的稻谷已经丰收了,而且是往年丰收之年的翻倍。”泰定帝只顾着高兴,把一旁的臣子都抛之脑后了,如今他们问起,泰定帝也高高兴兴的告诉他们。 果然是稻谷。 可是这才几月啊,既然丰收了吗? 众臣子们听得如同置身梦中,不可置信的望向泰定帝。 “安和公主刚从齐家村回来,一天的时间,在众将士的帮助下,齐家村的稻谷全都收好了,而且给出了统计,确实是数年来丰收年的翻倍。”泰定帝喜形于色,自然也知道底下这些臣子未必相信。可是事实摆在眼前,由不得他们不信。 “这可真是天大的喜讯。”泰定帝已经重申,那就证明了事情的真实性。一众臣子连连道贺。同样也是喜形于色。 “所以朕要赏赐研究出粮种还有肥料的人,若没有他们苦心研究哪有这样的收成。”泰定帝嘴角弯弯,顺着道起奖励。 提到了奖励,一个个对视一眼,最后有人问出,“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奖赏?” “封侯。”泰定帝没有犹豫的回答,“改进粮种以养天下百姓,功在社稷,封侯亦不为过。” 泰定帝都说了,功在社稷,确实封侯不为过。 朱至没想到泰定帝如此的大方,眼睛亮闪闪的盯着泰定帝。 “比照此例,凡能对社稷有功者,不一定需得在朝为官,朕都照赏。”泰定帝明显听尽了朱至的劝,认为赏赐赏赐,不一定非得给朝廷命官或者是出将入相的人。 “儿臣代天下各人才谢爹爹。”朱至高兴地冲泰定帝道一声谢。 “此类人才以后都由你来统管。”泰定帝想到朱至素来喜欢摸索各种各样稀奇的东西,为此朱至也赚了不少钱。 之前,泰定帝以为朱至是冲着钱,才会收拢各种各样的人才,如今看来却不尽然。 既然是朱至开了这个局,那么如果想把这桩事办好,就得让朱至继续发展下去。 “我一个人管不来,还是让哥哥陪我一起。”朱至哪能把朱雄英忘记。收拢人才为己所用的事,必须得拉上朱雄英才行。 再者不让朱雄英参与进来,朱雄英将来怎么知道,并不是只有会读书,会治国平天下的人才算是人才。 想想高科技发展的时代,难道不是因为各种人才的努力。大明朝至今还算是世界的强国,可是以后呢?要想一直强大下去,永远不会被人欺负,那就得发展科技。 没错,朱至未必没有打算推动科技的发展,让大明朝变成永远都为他人所瞻仰的存在。 泰定帝听到朱至的话,认同的道:“好,那你们兄妹一道。” 其实对于泰定帝把收拢人才的事交给朱至,这些臣子们还是有些芥蒂的结果,朱至立刻把朱雄英拉一起,也让这些臣子们心下稍安,朱至还是懂分寸的。 朱雄英本想拒绝,可一想朱至差不多就该北上了,此一去如何能再顾得上? 应天内的诸多事,朱至顾不上,难道他要放任不管?思及于此,朱雄英也就痛快应下一声是了。 泰定帝冲朱至道:“粮种一定要办好,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粮种,可不止稻谷而已,这里头的意思朱至想是听得懂,也相当明白的。 朱至立刻点头,“齐家村的事伯父一直盯着,有任何结果伯父会及时来报。” 换而言之,就算朱至不在跟前,粮种的事朱至都已经交代人做好了,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妨碍粮食种下。 泰定帝心下稍安,打量朱至半响道:“还有什么旁的重要的事,一并交由你哥哥去办。” 显然,就朱至搞出一桩接一桩的事,叫泰定帝看出来了,朱至手里不定捏了多少准备起来的事,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