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什么,只要有人接话就很好。
“西安可成事,皆因上下一心。各方通力合作。”杨士奇就事论事,“人、钱皆须到位。”
谁都知道这个道理,正是因为都清楚,因此才觉得难。
“若朕可以保证这一点,你敢让应天变得跟西安一样吗?”朱元璋有此问,杨士奇既然敢出这个面,代表着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件事未必不会落到他的身上。
满殿的臣子果真无人听出朱雄英所说的西安一系列事中,所费的人力和财力?
但他们太清楚大明的家底,岂敢保证他们有心办事,后面都能配合?
况且,青.楼之地,秦淮河上,牵扯了多少人的利益,那远非一个西安可比。谁要是揽下此事,得做好准备。
“臣敢。”可是,杨士奇游历四方,既长了见识的同时,也见到了大明的第三代是什么样子。
大明是真正的有心人,有心于救那些苦命的女子脱离苦海。
纵知晓此事千难万难,并没有因此而有所迟疑,反而更坚定。
既为人臣,本就为君为民,若能救人于苦海,试问他何以不为?
杨士奇知道,不管是太子或是朱雄英都喜欢干实事的人,因而他们若想平步青云,须得有不怕事的决心。
恰好,杨士奇并不怕事,尤其不怕在做可以解救万民的事时遇上何种困难。
“好!”朱元璋赞许一声,很是满意。“年轻人就该是这个样子,行事知难却不退,敢于担事。好!”
朱元璋赞许着好,也不能只一味的赞许好而已。
“从现在开始,各部衙门还有应天的军队都配合他的行事。”朱元璋下令,这刚好也是杨士奇所追求的。
“另外要多少钱你跟朕提,朕一定会满足你。”朱元璋没有忘记刚刚说好的人和财都得配合上。
既然答应了,朱元璋还得让人办事,那就得该配合的配合上。
“必不负陛下所望。”杨士奇立刻拜谢朱元璋。
“让这些老臣看看什么叫初生牛犊不怕虎。”朱元璋扫过底下的这些臣子们,并不掩饰自己对他们这些老臣的不满。
的确,这些老臣们已经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够久,久得几乎已经忘记他们为何读书,为何为官。
朱元璋是高兴了,可是不高兴的人大有人在,尤其朱元璋更是称赞杨士奇初生牛犊不畏虎。
但是,杨士奇可也不是背后没人。
一番交锋在所难免,而这一切何尝不是对杨士奇的考验。
“那个叫陈亘的女子倒是有几份本事。”私底下,朱元璋和太子、朱雄英评价起陈亘来。
陈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西安的情况变成现在朱元璋满意的样子,更是让朱雄英当成例子,向朱元璋进言。可以看出朱雄英对陈亘评价不低。
“是。”朱雄英这么回了一声。
朱元璋回头瞄了朱雄英一眼,“出去一趟的确沉稳了很多,可这话越来越少,不是什么好事。”
显然朱元璋还是喜欢朱雄英和朱至年纪小的时候,在他耳边叽叽喳喳个没完没了。
“这是好事。言多必有失,他已经长大了,又是大明的太孙,更应该谨言慎行。”太子倒是持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儿子这么变化挺好的,沉稳干练,少说话多做事。
朱元璋拧起了眉头,不太乐意儿子跟他唱反调,他夸孙子挺好的干啥?
太子冲朱元璋笑了笑,没觉得自己说错什么。
朱雄英不吱声,毕竟破嗓子一样的声音,实在难听。
“你娘选了几个不错的姑娘,让你挑一挑,你可挑好了?”不是朱元璋想多管孙子的闲事,但太孙是朱元璋册封的,这太孙妃将来也是要母仪天下的,人要有什么问题,耽误的可是大明。
且朱至的婚事早就定下了,朱雄英要选个什么样的太孙妃,要不是因为他出门几年,早就该定下了。
“奶奶和娘做主就是。孙儿没有异议。”朱雄英这么多年下来也终于是过了那道坎,不再认为非得要找个自己多喜欢的女子。太子看在眼里很是欣慰。
“当初你娘早就想给你选了,还是你不乐意。我还以为你心里有喜欢的姑娘了呢。”不怪朱元璋有此想法,谁让从小到大没对一件事抗拒过的朱雄英,听说常氏动了心思要给他选未来的媳妇,当即拉上朱至,表示这件事应该要往后放一放,莫着急。
当然,这件事还是朱雄英寻上太子的,太子也没有要瞒着朱元璋的意思,毕竟这点事他们家还不至于容不得。
这么多年过去了,朱元璋其实也觉得会不会是朱雄英心里有了哪家的姑娘呢?
为这件事,朱元璋也曾偷偷的问过朱至,可朱至坚定的告诉朱元璋,绝没有这回事。
在朱至看来,朱雄英纯属是尚且没有做好自己即将长大成人,担起一家重担,成为别人依靠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