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六章 给袁绍上强度(2 / 4)

不打大仗,不进行大扩张,他的粮食怎么都够。即便粮食不够了,他现在也有造战船的能力,直接发大军南下,控制中南半岛,再不够,那就控制印尼。这俩地方的粮食产量都比较可观,规范种植,提高种植技术,培养优良种子,不几年就能有大量的粮食运回来。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用这两地人的血肉,供养他治下的百姓,没什么大问题,这两地的土著还会感恩王大将军带去的恩赐。

刀枪掠夺,只是开始而已,那是教会他们懂得敬畏。之后,他们便会感受到什么叫文明之光,什么叫天朝上国。

这是肯定要做的,毕竟中国有很多地方不适合种地,但那里也有勤劳的人民努力求活。这当然是不公平的,他们需要更加广阔的土地……

听过了王言的话,成公英默然一阵,终究点头:“便依大将军之见。”

“孟光。”

才坐下没一会儿的甄晟站起身:“成公先生,细则你我二人商谈,请。”

“英告辞。”成公英站起了身,恭敬行礼,没有在乎王言随意的态度,他也没资格在乎。

他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他表现出了一丝的不满,那么今天能不能活就看大将军心情好不好了。

事实上换做是他也一样,如果王言出使,去到了韩遂的地盘,并没有给韩遂相应的尊重,甚至嘴炮,韩遂很大可能是直接砍了,他也是看情况支持的。

这年月使者不好当,祢衡喷了一圈,最后才死在黄祖手里,已经是难得了。

再说王言还是出身黔首的大反贼,又是占据了北方,在诸侯眼里,跟蛮夷也没什么两样,不高兴了杀个使者,那不是基操么。

看着成公英随着甄晟离去,王言继续工作。

韩遂种了五六年的棉花肯定是不会全都卖给他的,其实棉花不愁销路,韩遂除了武装自己的士兵,肯定也在卖给豪族。因为棉花的保暖性,在辽东得到了证明,但是辽东的产量又不够,只有价格相当高的棉被售卖。

但凡韩遂有点儿心,也该知道出出货。

只不过今年的形势不同,因为今年天下大旱,粮食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而韩遂同时还要供养军队,这导致他囤积的棉花的价值大幅度下降,成了砧板上的肉。所以这才直接派了使者过来送信,还是相当信重的心腹之人。

现在公认最富有的,就是王大反贼,因为只有辽东的收成没受到重大影响,保证了正常的粮食产出。而在南边的交趾,士燮那里也还不错,虽然士燮的地盘不少山地,但是水系发达,气候更好,所以同样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显然,幽州要比交趾来的近。更显然的是,韩遂也并没有期望能在王言这里交易到粮食。这个时候,也就只有一些豪族才会放一些粮食,利用这个时候兼并土地,肯定也会往外卖一些。

毕竟豪族的土地都是上等良田,水利也有,再怎么旱,再怎么荒,也不是颗粒无收。他们的粮食,只要足够自己一大家子食用两年,足够留下一些粮食应对佃户、奴仆,避免他们造反,剩下的就全是暴利了。每一次灾荒,都是他们的家族更上一层的机会。

韩遂找王言交易,还是想要碰碰运气,万一就卖粮了呢。再者王言这里的资源是最丰富的,时至今日,尽管仍旧十分不愿相信,但他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出身黔首的大反贼有着治世之能,治下军民治理的太好,发明创造也在不断的涌现,而且辽东的资源也出乎意料的多,很多人都在后悔,这样的地方让王贼占据,实在是太浪费。

这边有很多他们需要的东西……

距离太远,生意周期太长,等成公英回到金城,再遣车队过来,八成都要化冻了。甄晟做事,王言当然是放心的,就不可能吃亏。他也没有过问,仍旧按着原本的节奏做事。

在这一年里,诸侯们也在玩命的发展。

邻居袁绍,在大兴水利,发展内政,今年收成大减,但是也能勉强度日。同时还在积极联络其他诸侯,团结到一起,跟袁术争斗。

在用兵方面,他也没有闲着。干不过王言他承认,毕竟王言自己一个人就敢拦着公孙瓒两万大军的狠人,麾下军卒也是兵甲齐备,训练有素,他没把握,不敢妄动。

但是不敢打王言谋幽辽,不代表他就没有动作,他要积蓄更加强大的力量,干死王贼。所以他对内积极扫平冀州境内的匪患,对外则是猛干太行山的黑山军,顺便图谋东边的青州。行动之中,不乏一些焦躁,这是有了紧迫感,即便是到了冬天也没停下。

曹操仍旧是原本的发迹路线,天降大礼包,得了兖州豪族拥护,打败了入侵的青州黄巾,甚至还往青州方向打,跟袁绍合兵一处,得了十万青州兵,几十万的百姓。

原本是老曹自己打的,得了三十万青州兵,百万百姓,为他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数字肯定夸张了,而现在又是跟着袁绍一起打的,还给袁绍分了不少,十万青州兵,几十万的这个数字也是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