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六五章 只是看起来慢(2 / 4)

,或者在他们看来,那些都是荒芜的地方,要也没什么用,根本没重视。

但实际上,如今的东北,已经全部被纳入到了统治,最北已经到了两千年之后的外兴安岭南侧地区,整个东北平原全部到手。

扶余、高句丽都被赶到了长白山的东侧,在山里讨生活,并且还不断的有人出逃,投靠到王言治下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除了自己找地方种几亩薄田,就是渔猎,再不就是采集山货、草药,捕猎野兽,在专门开放给他们的市场换取将军钱,再用钱去购买生活物资。

他们的储蓄都是将军钱,被控制拿捏的很死。

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还要称臣纳贡,每年都要上贡数目不菲的各种物资,这两方一句废话都不敢有。他们很清楚,他们能活着,是因为弄死他们的投入与收益不匹配,而不是不能弄死他们。换句话说,王言没看上他们。

其实这两方的人口已经不多了,本来就没有多少人口,这几年一直被杀,被撵,被吸收吞并,基本上剩下的就是两方的贵族,以及强势控制的奴仆,加一起能有个两三万人就不错了。这时候的高句丽,还不是四百年后能给中原王朝添麻烦,坐拥六十万大军的高句丽,收拾他们真的太轻松了。

从头至今,王言与扶余、高句丽都没有爆发出一次像样的战斗,给他们收拾的瑟瑟发抖,还不敢投降。因为他们也知道王言的政策,根本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地,要不然他们早投了,谁愿意胆颤心惊的过日子啊。

也是吸收了他们两家的人口,再加上不断的往那边迁百姓,这才能够将地盘扩张到整个东北平原。

除了东北平原,还有草原的地盘。对于草原的打击,在收拾了两年高句丽以及扶余之后,廖化便一直在冬日里进攻草原。

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打出去一千多里地,一半的草原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王言手下最强的部队,其实就是廖化掌控的骁骑营,一直保持着满编六千多人的状态。高强度的战斗,每年都得死上一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

而骁骑营的服役制度,也是最特殊的。时至今日,骁骑营已经不再直接招募民兵,而是从其他各部遴选补充。服役三年之后,还会回到原部队继续服役,不断的带动其他部队的骑兵战斗力。

之所以没有扩大规模,主要就是要那么多的骑兵没有用,他又不着急,并不想如同汉武帝那般对匈奴打歼灭战。当然现在的鲜卑,也比不上匈奴。即便还苟延残喘,大部盘踞在并州的南匈奴也不怎么样,廖化早都把他们打跑了。

现在治下的所有骑兵,大概在两万多,占比不到三分之一。这个数量的骑兵,已经足够用了,没必要搞那么多的骑兵,消耗也大,不划算。而为了应对骑兵,他还有相应的钩镰等武器,甚至还挖掘人培养了一部分的重步兵。多兵种协同作战,互相克制,这是用兵必备的基本素质。

而且他的整体大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徐图天下,稳扎稳打。大规模的战争,估计也就只有那么几场,因为那是敌人的殊死一搏。所以他不要有多少什么什么兵,他要的是够用,要的是能守住胜利果实。

打击草原,有廖化带着骁骑营打游击就已经足够。现在廖化打游击,那才叫精通,深谙袭扰之道。鲜卑也知道一旦入冬,廖化必定来袭,他们当然也会组织各部落,提前准备防守。但是没用,廖化比他们都熟悉地形,战斗经验太丰富了,玩战术,鲜卑人真不行。

明知道廖化会来,也确实组织了反击力量,但就是打不过,每年冬天,鲜卑都要消失很多部落。他们的食物被廖化破坏,他们的的男人被廖化杀死,剩下的女人孩子,不是死了,就是不得已投奔了别处的部落。

与之相对的,是彻底的归属王言治下的鲜卑人,他们有固定的大片草场,还有专门预留出来的用作青储的草场,有农学博士专门的研究草种。有砖瓦房盖起来的牛羊马棚,给牲口们遮风挡雨。有专门的兽医,研究牲口的病症。每个亭都有市场,可以买到需要的东西,他们都能负担的起。

还有学堂,一个县的孩子都在一起识字、读书、练武。他们每年只要交一些钱,用于给孩子们吃喝就够了,并且也不贵,他们只要卖上一些羊就足够了。

现在他们还开发出了奶粉,奶牛的奶可以制作成粉末,热水冲泡,跟牛奶一样,有女人的奶水不足,奶粉也能代替一部分,这使得奶粉十分受欢迎。谁家里只要养奶牛,接了奶之后运到厂里,立马就能换一笔钱,而且还不少。

不只如此,每到冬天,大雪封路,草原上的军队还会到处巡逻。他们会帮助受灾的家庭,也会驱赶草原上凶残的野狼。

他们可以吃上自己的养的肉,他们冬日里可以在有着明亮的大玻璃窗的屋子里,呆在滚烫的火炕上,不为如何度过漫长的冬天发愁。

当然那边的鲜卑人,肯定不知道这边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但是王言多贼啊,下令组成了一个鲜卑人的商队,专门去对面行商,兜售这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