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各诸侯不恤民力,打崩了自己的财政,就靠谁持久,哪有功夫体恤民力。
即便素有良名的刘备,人口也从大乱之前的五百余万,到刘禅投降之时的百万人口。自董卓之乱开始,到三家归晋,不到百年。
三国是豪族世家的舞台,是他们的浪漫,不是一死一大片的人民……
所以虽然耕地、产出数字很庞大,在现代甚至能供应千万人口一年的主食所需,但在这个时代,也就那么回事儿。
这也是王言为什么不扩张地盘的原因,这么多的人,连军队都一起集体耕作,春耕之时能种的地也就是那么多,要那么多的地盘也没用。
虽说扩张地盘,可以收获许多乌桓人口,但现在他都研究着抢人家的粮食,补充自己人的过冬消耗呢,怎么可能占据地盘,再供养乌桓人口。
事实上即便他开春打崩了乌桓大军,也不会去吞并他们。他只种地,地不够用才会向外扩张,地种到哪,他大军就打到哪。
如此种地,有余粮,增人口,地不够,扩张,种地循环往复,便足够了。战争,是为发展服务的,没有收获的战争,收获了但是不多的战争,不如不打,使大军屯田种地都比那个强,不死人还有收获。
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王言没有做别的,一来处理内政,各地往来视察,二来操练兵马,再练两千骑兵。养马的耗费,不比人少。这一冬天,把他手下的四千军马放出去,既锻炼了战斗力,又破坏了乌桓的修养,还养活了这些人马,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要多做。
整个的治下之所,就是一个大工地。黑烟滚滚,烟尘漫天,经过数万青壮的努力,山都砍秃了。因为现在深秋,已经很冷,不仅要盖房子,还要准备劈柴取暖,每日吃食也是大锅饭,对于木材的消耗量是相当惊人的。
大军都不训练了,每日砍树,搬数,当做打熬身体。砖窑,铁匠的炉子,练铁的炉子,自打建起来就没息过火。木匠好些,但也是几乎没什么娱乐。不断的在生产制造,兵器、弓箭、甲胄、农具、房屋用品等等乱七八糟。
同时还根据大将军的指示,修路架桥,营建水利设施等等。二十多万人,除了实在大肚子的,以及实在岁数小的,全都有活干。事实上就算岁数小的,看大人忙活,路都走不利索的小不点,都知道剪两个小树枝扔到灶坑里。
岁数老的,能一路走过来的,都是命硬的,身体都还不错。老头子就拿着工具,组团的做木筷、木碗、木勺、木桶等等,再不就是帮着木匠造曲辕犁,这玩意儿穿越者必备,现在叫王犁,乃因大将军发明之故。
而且也不是唐时的曲辕犁,而是宋元之际在曲辕犁的基础上改进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要再想先进,就得是铁辕了。但现在甲胄兵器都生产不过来,怎么可能往犁上用。
至于活着到地方的老妪,则是制作衣服、鞋帽、手套之类的御寒用品,这是给大军做的。
现在没有棉花,未来很长时间也不会有。有鸭绒,但是不足以做衣服,整个境内鸭子都找不到几只,都当祖宗养着呢。
这时候人们取暖,就靠硬挺着,睡草堆,填芦絮什么的,冻不死人的地方,保暖效果有限,冻死人的地方,也就是个心理安慰。这时候倒是有木棉,但那是南方植物,这边没有。
动物皮毛倒是有许多,都是一路抢劫的,还有大军进山扫荡,有军中猎户剥皮处理的,手艺不错。比如王言就有四件大衣,两件熊皮、两件虎皮,还有好几条貂皮围脖,另外还让人做了帽子、手套之类的。
但也就是他那么奢侈了,就是皮毛再多,也不可能供应二十七万人,所以只能先给在外活动的人供应。
四千骑兵保暖要做好,其他军队的保暖同样要做好,不过那就只能匀着来了。另外还要给工匠们准备,他们冬天都不能停,一样要加班加点的干。最重要的,还要有伐山队,二十余万人的木柴,都指望着他们呢。
虽然找到了煤矿,挖了一些,但还是不够用,烧火的主力,还是木柴,要海量的砍树。
到了入冬之后,都在家里烧火,尽量不出屋,外面有几千人做服务就够了。
至于生病,这个倒是问题不大。王言掠了一些大夫,不过水平并不太高,但是应付一般病症还算可以。王言抽空陪养他们,并且寻了一些聪明的孩子,抽空授课,药材当然也缺,但还不是那么缺。
在视察的时候,王言一般都会顺路看病,遇到了有病症的顺手就给治了。
时间便在忙碌中过去,转眼便到了十月,已经是下了第一场雪。不算上大军营房,王言安顿了十三万人。
剩下的人,有的跟分到了房子的人家暂时住在一起,有的则是住进了原本属于本地人的房子,虽然房子不好,但是王言都给搭了炕。盖房子慢,修火炕很快。抽了不少十四五的小伙子组成了修炕队,很有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