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进入副本(1 / 2)

一个月后,一切准备就绪。

系统!

进入副本!

唰!

再次恢复意识,李杰已然进入副本,环顾四周,他发现自己现在正站在一条小河旁边,肩上扛着扁担,两头分别挂着一个水桶。

低头一瞧,水面倒影里的是一张胡子拉碴的脸,满脸的大胡子,沧桑的面容,破旧的棉袄,再配合着乱如鸡窝的头发。

此时的自己,简直就是活脱脱的野人啊。

看到这副样子,哪怕不看脑海中的记忆,李杰也知道剧情进行到了哪里。

最美的青春原剧名功勋树,和山海情一样,这部剧是一部正剧,正的不能再正的那种。

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18个来自华夏各地的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部等组成拓荒队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植树造林的故事。

植树造林的地点则是美丽的高岭塞罕坝。

塞罕坝,是蒙语和汉语的组成词,赛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塞罕坝本来山川秀美,绚丽多姿,康熙年间,这里曾是木兰围场,年年都会在这里举行秋狩盛典。

只可惜后来的塞罕坝历经满清、民阀以及小鬼子的无节制开采,这里从美丽的高岭变成了荒漠。

一场暴雨,带来的是大量的泥沙,一场大风,带来的是漫漫黄沙。

坝上一场风,年头到年终,形容的就是塞罕坝,这句歌谣和西海固地区的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倒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鉴于此,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减少沙尘暴危害,由林业部牵头,冀省配合,在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防风阻沙蓄水源。

冯程和覃雪梅等第一代种树人,来到了坝上,在荒漠上营造起万顷林海,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塞罕坝人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奇迹,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

冯程和他的伙伴们同进退,共患难,在工作与生活中,彼此体贴、爱护、帮扶,由最初的战友情,同志情,慢慢蜕变成了友情和爱情。

消化完脑海中的记忆,李杰已然得知了当前的时间节点。

原身已经上坝三年了,一开始他是独自一人来到坝上,上坝之初,原身心中满是豪情,觉得用不到一年就能种下成片的森林。

然而,三年过去,坝上依旧是一片荒漠,三年的努力,全都付出东流,一棵树也没种成。

当然,这和原主的出身也有关系,原身虽然是考上了大学,后来还成了大学老师,但他学的并不是育苗专业,而是木材加工专业。

专业不对口,又是在塞罕坝这样条件恶劣的地区搞植树,些许失败也是情有可原的。

三年过去,有鉴于塞罕坝遭遇的困境,国家加大了对塞罕坝的支持力度,派了一批林业大学毕业的学生前来支援。

而今天,就是大学生上坝的日子。

本来按照上级的吩咐,原身此时应该和先遣队的队员们聚在一起,参加大学生上坝欢迎会。

但原身却不是很看得起上坝的大学生们,他之前就是大学生,很清楚大学生的德行。

塞罕坝的条件太艰苦了!

这里是一片不毛之地。

这里风沙肆虐,大风天出门连眼睛都睁不开,只能虚眯着双眼,或者蒙着纱巾。

这里干旱少雨,生活用水极为紧张,不说洗澡,就是平时吃水也很成问题,必须翻过好几道沙丘才能抵达取水地,也就是李杰现在所处的地方。

这里寒冷多风,一年有六个月时间处于积雪状态,到了最严寒的冬季,外面吹得白毛风甚至能把人的鼻子冻掉。

这里气候恶劣,无法种植任何作物,平日里的吃食都要从坝下人肉运到坝上。

这里条件艰苦,主食是苦累莜麦面和土豆和在一起的疙瘩,配菜是咸菜,住的是地窨子,到了冬天四处漏风。

另外,这里的夜晚也不安全,因为夜晚有狼出没,如果不幸遇到群狼,在没有热武器的情况下,大概率要凉。

以上这些,原身都经历过,并且深有体会,绝大多数穷苦出身的人都吃不了坝上的这份苦,更别说那些大学生们。

这些大学生一个个都是天之骄子,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别说是塞罕坝,就是去农村,他们都受不了。

因此,原身笃定这些大学生呆不了多久就会下坝,所以他根本就不想去欢迎这些注定要走的人。

思虑间,水桶里已经盛满了了水,李杰微微俯身,侧了侧肩膀挑起扁担,步履从容的迈开步子。

三年的坝上生活,这具身体早就锻炼出一身结实的肌肉,挑着两桶水走上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