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民间百姓口中夸赞声相对应的是,朝堂以及士子文人圈对两位公主意见很大,连带着对景安帝的意见,也多了不少,虽说不至于直接上奏折骂他昏君,但各种议论抵制,还是连绵不绝。
部分藩王甚至有蠢蠢欲动的迹象。
似乎只要他一立皇太女。
就能直接起兵靖难。
绝大多数的官员勋贵,士绅,乃至于宗室藩王,都不愿意见到女帝诞生。
连篡位的女帝都不愿意见到。
更别说正统继承而来的女帝了。
这一旦让景安帝做成,无疑意味着从此后将会有法可依,后世有野心的公主,必然也会加入未来的皇位争夺中。
现在夺嫡就已经很残酷了,要是再把公主加上,未来得残酷到什么程度?
紧接着是不是还会出现女子科举。
甚至于女县令,女相之类?
天下权力是有限的,一旦有女子争权夺利,未来有所损失的必然是他们这些男人,此事的影响肯定会极其深远。
所以他们必须阻止。
总而言之就是,景安帝还没有说自己想要立皇太女,仅仅只是被那些官员勋贵们察觉出意图,便已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和抗争,就连他一手提拔上来的那些官员都有很大一部分反对。
为数不多,虽然没有表面支持,但也暗地里表达了支持态度的,主要是后宫妃嫔,那几个公主的舅家,毕竟当一个公主的舅家和当一个女帝的舅家,绝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天壤之别。
可即便是他们,也不敢光明正大的表示支持,最多只能默然不言,不去反对,或者私下给予些其他方面的支持。
毕竟他们也怕失败,回头被清算。
除此之外,倒也不乏有人打上了皇夫的主意,以前做驸马可能有那么点入赘的含义,很多人家并不愿意自家有出息的子孙去做驸马,可如果驸马能够变成皇夫的话,那可就相当值得争取了。
搏一搏,说不定能把拥有自家血脉的孩子推上皇位,即便肯定会改姓,那也不妨碍皇子血脉源自于自家儿子啊!
当然了,这一类人终究是少数。
甚至可以说是极少数。
更多的还是反对,辞官反对,朝堂上撞柱反对,哭太庙反对,哭太祖太宗皇陵反对,无数士子跪孔庙反对等等!
闹的那叫一个沸沸扬扬。
一时间景安帝竟然有一种举目皆敌的感觉,内心也不由生出了些许退意。
这时候,他总算体会到唐中宗李显妄图立他女儿安乐公主为皇太女时,所遭受到的恐怖阻力了,要知道,在李显登基之前,可是才刚出了位治世几十年的女帝,理论上来讲,那段时间其实应该是最有可能接受出个皇太女的阶段。
但最后结果却是有人起兵逼宫。
唐中宗,韦后,安乐公主皆死。
虽然景安帝觉得,自己这些年皇帝做的不错,对皇宫内廷把握的也还算可以,但他还真不敢保证,就绝对没有人能够害死他,或者说,万一有大臣武将联合藩王之类逼宫,他就绝对能扛住。
而且最近这段时间,据他了解。
他那两个女儿已经遭遇到了不下于百次各种暗杀谋害了,要不是真武大帝庇护着,估计早就死的连渣都不剩了。
所以实在忐忑不已的他,最终是特地前往密室,在曲洁的雕像面前焚香祷告,问策的同时提出自身担忧,并且直到得到曲洁许诺,肯定会保住他一家性命,必要时刻她甚至还可以显圣帮忙。
这才如同吃了颗定心丸,不但彻底放心,本身也变得斗志昂扬起来,决定要利用自己的余生为女儿铺路,得尽可能的替女儿清除大部分阻碍以及反对。
免得女儿接手一个烂摊子。
得到曲洁许诺,有了足够底气的景安帝,很快便不顾百官群臣阻挠的,修改了公主待遇,将公主的待遇直接拔高到与亲王同等,郡主的待遇也是一样拔高到与郡王同等,甚至还特地降旨,将皇室中因为无子除爵,但是目前还能找到女儿或者孙女,外孙女的族人找回。
允许她们继承祖辈的爵位。
就是外孙女需要改姓,改成皇姓。
但相比较于爵位,改姓算啥?
这只是开始,紧接着便是勋贵圈也是一样如此,无子的,可以由女儿孙女或者外孙,外孙女继承爵位,之后便是继续往外扩散,彻底明确女儿和儿子享有同等继承权,并写入大旻律法当中。
至此,只要稍微懂点事的,基本都能明白景安帝的最终目的,不过因为景安帝没想好到底让哪个女儿继承皇位。
所以一直没有立皇太女。
当然了,在此期间那些反对者也不是啥事都没做,针对大公主与二公主的刺杀变得越来越多,甚至已经出现了千人袭杀,皇宫里也多出了许多毒物,还有不少太监宫女被人收买,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