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 腊月,尽管北方全面降雪,但山西、陕西的工人依旧在工作,不停的爆破各种阻碍铁路的矮丘山脉。 到了这个时节,几乎所有河运都停了,关外的陆运也随之停止。 从瀛洲运往辽东的粮食停在了辽阳,,这些粮食将在二月积雪融化后送往泰宁府。 至于关内,来自瀛洲的粮食也抵达了天津,随着腊月底京津铁路的开通,一车车粮食运往了京城,而京城的粮食则是通过陆路运往山西。 更南边的河南、四川分别运粮给陕西,总体让两省粮价停留在了一斤米三文钱的价格。 两省二百余万工人,即便在大雪纷飞的天气,也得走出来工作。 他们不工作,家里人只能忍饥挨饿,因此即便再怎么寒冷,他们都只能握紧手中的镐头、铲子。 好在工部给他们发了棉衣,棉手套,不至于让他们身上长满冻疮。 “轰隆隆——” 一声又一声的爆破声不断响起,作为京嘉铁路、京陇铁路的经过省,加上两省以工代赈人口最多,因此陕西,山西的铁路路基建设可以说建设的十分迅勐。 在采用多点建设的建设手段下,从京城出发的路基,已经全线贯通到了朔州马邑县,全程八百多里。 京城有铁车奔走的事情,已经传遍了临近北直隶的各省,尤其是京津铁路通车后,其热度也越炒越高。 因此,以往只是工地的路基建设,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看。 马邑距离振武县并不远,所以当得知路基建设已经抵达马邑后,孙传庭便带着家中长子孙秉文乘骑马匹前来围观。 与他一起来的,还有当年在经略府时便跟随他的周肈。 三人眺望着远处在热火朝天干着爆破任务的工地,心里感慨万千。 “听闻北方的铁路已经铺设到了张家口,估计也就一两个月左右,从京城前往张家口便只需要五六个时辰了。” 周肈虽然和孙传庭一起归家,但毕竟孙传庭的根基尚在,打听一些消息十分容易。 铁路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并不算很难打听。 “铁路……” 孙传庭看着远处的工地,呢喃之后长叹一口气: “不管怎么样,总归是给了灾民工做,以工代赈能继续,百姓也不至于饿肚子。” “只是十文一日的工价,还是太低了……” 孙传庭有些不忍的看着工地上穿着破烂棉衣的工人,但他也知道,十文一日一人,已经是朝廷对山陕两省以工代赈能拿出的最好待遇了。 在工地做满一个月,赚到的工钱也足够买一百斤米,或者四百来斤番薯、马铃薯了。 虽说吃得差,但一人出来做工,也能勉强保证家中几口人不饿死。 “殿下也想给灾民涨工价,只是……唉……” 周肈摇了摇头,心里清楚朝廷以工代赈的压力有多大。 别的不说,仅仅山陕两省的以工代赈工程,每日仅工钱就需要两万多两银子,一年便是七百多万。 除了他们,还有其他各省的灾民,加起来朝廷每年得拿出上千万两来以工代赈。 这并不是说朝廷就有多大恩德,因为真说起来,以工代赈实际也是各取所需。 如果没有大灾,朝廷也不可能用得上这么廉价的工人。 只是如果没有大灾,朝廷也不可能一口气组织几百万人来搞基建。 虽说人多,工程完成的快,能大大缩短工期,但对于朝廷来说,这么做的财政压力也是很大的。 没有大灾,工部可以随便雇佣几万人,像晚清时期一样,一条铁路修个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都可以。 但是有了大灾,百姓的田地干裂,种不了地,大量的失业人口涌现。 朝廷不管他们,他们就没饭吃,没饭吃就得饿死,就得造反。 为了安置他们,朝廷只能发动大基建。 以工代赈,周肈和孙传庭在经略西北的时候也经常用,只是他不明白齐王殿下为什么那么急…… “听说殿下准备对建虏用兵,准备一战定乾坤。” “西南那边,听说府道也建设的差不多了,估计来年洪经略也要上疏准备收复三宣六慰了。” “这一南一北,用兵加起来起码五十万人。” “在征战的时候,地方还能保证以工代赈继续下去吗……” 周肈的话很粗浅,孙传庭听后看向他:“你以为殿下做的太急了?” “下官……确实觉得有些……”周肈犹豫着点头,但孙传庭却摇头道: “可我以为,殿下做的并不急,甚至已经很缓和了。” 孙传庭的话让周肈不解,同样面对周肈不解的眼神,孙传庭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国朝眼下的兵马有多少,你清楚吗?” “大约……九十余万吧……”周肈迟疑片刻后回应。 “是九十五万六千余人。”孙传庭说出数量,紧接着看向远方的工地: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是因为朝廷要向外征战,还要守土。” “这守土二字,便占据了其中六十余万兵马。” “只是若真的讨论起来,关外只需要不到十万兵马就能守住,但眼下的局面里,关外的守军实际上达到了七十个营,二十余万人。” “这其中,防守漠北虎兔墩的只有不到二十营,剩下五十个营,都是对建虏防守的。” “因此,建虏不灭,这五十个营就不能摘出来。” 说到这里,孙传庭看着那群衣衫褴褛的工人,眼中露出不忍: “这样的局面,即便是我,或许也会暂时不管饥民,而率先灭了建虏。” “若是天启七年的时候灭了建虏,那国朝这些年可以省下两千多万两银子,每年剩下五六百万两银子。。” “但这样,那山陕两省那一年的百万饥民……”周肈皱眉,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