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规”后,大家的收入一落千丈的那种落差了。 谁都看得出来,朱由检这厮是把贪官当做猪在养,朝廷没钱了就杀一批。 作为士大夫阶级,百官们根本不在乎什么粮食减产,也不在乎什么小冰河,哪怕已经有人和他们说的很清楚了,但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面前的蝇头小利。 “散了吧。” 朱由校起身宣布了散会,而百官们闻言则是纷纷退出了教室。 这会一结束,他们便都要乘车返回京城了,自然不愿意在这里受朱由检的气。 倒是朱由检看着他们离去,心里的想法谁也猜不透。 “弟弟,我们也回京吧。” 朱由校带着朱慈燃和李定国走到朱由检跟前,而朱由检也微微颔首,四人在骁骑卫的拱卫下走出教室,上了教室门口的马车。 顺天学府占地三千亩,位于翠明湖畔。 从此地返回京城,六十余里地,需要轻装乘车大半天,十分不便。 因此在马车上,朱由校为了自己能方便些,便主动开口道: “此地道路崎区,加上由直通燕山,理应修建一条府道。” “哥哥放心,只等军备院的府道修缮完毕,便第二条主修燕山与京城的府道。”朱由检坐在大辂主位左侧回应。 马车在官道上摇摇晃晃,虽然这种官道已经是多次整平的土路,但对于习惯了水泥路的朱由校来说,还是有些不太能忍受。 他忍了许久,过了片刻却还是忍不住询问: “倭寇那边的水泥工厂,何时能投建?何时能反哺朝廷?” “已经开始建设投产,不过首先还是内满足它们自己才行。”朱由检安心解释道: “眼下金铉在九州和四国,南岛三府建设三百余处水泥场,每场年产三万石,这还只是开始,后续拿下本州府和北岛府、北州府的话,数量可以翻几倍。” “到时候只要蒸汽机船成功制造出来,每年大概有两千万石水泥可以支援国朝北方七省。” “这么多水泥,可以建造多少府道?”朱由校不免询问,而朱由检略微计算后便回答道: “大约……六千余里。” “六千里……那也不少了。”朱由校微微颔首。 六千余里,基本上可以修建一条从京城到济南,再从济南到洛阳、西安,直抵嘉峪关的一条府道了。 这还只是一年的产量,可以说一个瀛洲的十年供血,几乎可以让大明的北方道路基建基本建设成功。 算上南方的水泥产量,基本可以实现每年一万四五千里的道路修建。 尽管折合之后,只有七八千公里,比不得后世那种动辄十几万公里的修建规模,但放在这个时代也算得上惊世骇俗了。 况且,旧港和交趾、瀛洲的水泥只是日后大明水泥的部分产量,真正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是南亚地区。 那里可是有和大明人口相差不大的诸多廉价工人,在瀛洲大明还需要出十文钱一天的工钱,到了那里,恐怕六七文都有人做。 “诸藩就藩的事情,弟弟都弄好了吗?” 马车上的朱由校忽的询问,而朱由检微微颌首: “基本都差不多了,航线今日开辟,就藩地已经打下来的六藩王,十七郡王都已经前往就藩,估计眼下已经在天津登船了。” “诸藩也拿出了一个迁移人口的文册,算下来还是福藩、蜀藩、周藩写的数额最大。” “福藩想第一批就迁移一万户,蜀藩想迁移九千户,周藩想迁移七千户。” “算上其他已经确定要迁移印度的诸藩,合计第一批要迁移十九万四千六百户,约九十八万人。” “嗯?”听到这个规模,朱由校忍不住皱眉。 他可以容许自家弟弟日后就藩迁移几百万人,但却不想让这群日后在大明附近建国的人迁移几百万人。 仅仅第一批就要迁移近百万人,这并不符合他作为天子的利益。 朱由检也看出了朱由校的不情愿,对此他解释道: “第一批迁移分为五年,算下来也就是每年迁移二十来万,哥哥不用太担心。” “况且迁移这批灾民出去,也是为朝廷减轻负担,还能收获近千万两银子,为国朝牟利,可以一举两得。” 朱由检的话说的很实在,眼下大明要养几百万灾民,实际上已经养的很痛苦了,如果能早早分出去是最好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强撑。 强撑到最后,不仅一分银子捞不到,灾民还有可能要被饿死,得不偿失。 “国朝有这么多银子,还养不活百姓吗?” 朱由校这种时候有些怄气,尤其是当他今早得知黄龙给国帑输送了价值七百多万两银子的黄金珠宝时,他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 这或许是一种君主封建专制下的一种短视,对于这种短视,朱由检只能慢慢开导。 实际上今日对小冰河期的课程解释,并不仅仅针对百官,也是针对朱由校的。 “哥哥也看了今日的小冰河讲解,说句实话,最迟四年后,国朝还会爆发比天启八年时更为严峻的大旱。” 朱由检深深叹了一口气:“这也是为了帮朝廷积攒家底。” “虽说弟弟全才,但这天象之事……”朱由校还是有些不信,和那群士大夫一样。 毕竟朱由检口中的小冰河预测,实际上就跟预测国运一样,这让他怎么敢信。 只是这种话说出来后,他又觉得会伤了朱由检的心,因此便改了改口风: “罢了,既然是弟弟说的,那就按照弟弟的想法去办吧。” “臣弟,谢过皇兄……”朱由检无奈作揖,而朱由校也不再提小冰河的事情。 他开始和朱由检聊起了一些关于军备院的事情,时不时又说起了宋穆缇察的事情。 他想知道洪承畴什么时候可以出兵,不过朱由检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