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只能称功,而不能称明!” 金铉眼下等同于指着朱由校的鼻子在骂人了,换做别的官员,朱由校早就让人拖下去打廷杖了,然而金铉是燕山官员,所以朱由校没有这么做,而是想探究根底。 “君者,天下臣民万物之主也,惟其为天下臣民万物之主,责任至重,臣工尽言而君道斯称矣。” 金铉开口,一身正气的说道: “臣受国恩厚矣,请执有犯无隐之义,披肝胆为陛下言之。” “万岁久居深宫,即便出京巡游,又何时深入百姓之中,探究百姓生活,所需?” “在天下人看来,万岁是值得尊敬的君父,然而在京官员看来,万岁不过是一个只知游玩的木匠罢了!” “金铉!你放肆!”魏忠贤仿佛被人踩中了脚指头,捏着嗓子厉声呵斥,然而朱由校却黑着脸抬手示意魏忠贤闭嘴: “让他继续说!” 他的话,让魏忠贤只能闭嘴,而金铉则是作揖说道: “我大明百姓的生活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是从洪武立国到正统十四年以前。” “这个时期,国朝百姓的生活质量从战乱中得以逐渐恢复与提高,人人安居乐业,虽小有叛乱,却未有大乱。” “二是从成化、弘治以后到万历初年,国朝国力大增,百姓财富积累,生活质量达臻顶峰。” “三是从万历中期直至天启二年,天下战乱纷起,天灾不断,百姓负担随之加重,生活质量骤然下降。” “这一朝一代的生活质量,归根结底就是民生问题。” “民生之好坏,则又关乎民心的向背,民心之向背,则取决于吏治之善恶。” “可见,民生、民心、吏治之间的关系,无疑将成为考察国朝百姓民生的关键。” 说到这里、金铉缓了一口气,但下一秒又继续道: “然而,在这样吏治败坏的局面下,幸得齐王力挽狂澜,才让国朝得以太平多年。” “今日主敬殿,本该是陛下您主政,然而您却避于深宫之中,充耳不闻!” “齐王殿下的话,臣在东宫已经听过,但臣觉得齐王殿下的话并没有说完。” “穷者,谁不想达?而达者,更畏惧穷。” “如今官场官吏,无不是目睹诸多的显贵之人,在尔虞我诈中失败沦为失败者,最后流放地方,亦或者斩首示众。” “这样的处境,让他们更加惧怕贫穷,因此他们不遗余力的压榨穷人,聚敛财富,以求将这种发达保持永久。” “在他们眼中,所谓的天下,不过是他们鼻子尖上,那一点点的金钱和地位。” “所谓上行而下效,穷者见达者,做成如此不光彩的榜样,为求发达,只能另辟蹊径。” “农弃其耕田而不做,或进城流浪,或落草为寇。” “工弃其后器而不用,或聚赌成瘾,或狂饮作乐。” “商弃其贸易而不做,或巴结权贵,或放贷渔利。” “学弃功课而不专,或投机取巧,或攀龙附龙。” “这便是万岁的百兆子民!” 金铉停了下来,而朱由校却眯了眯眼睛道: “照你这么说,天下就只剩下了你一个忠臣?” “臣不是忠臣,史书之中,但凡提到忠臣的,大多是帝王昏庸!”金铉隆声回答。 “那你是什么?能臣?” 话说到这个份上,朱由校反而不生气了,看着金铉询问,然而金铉再度摇头道: “臣亦不是能臣!” “如果偏要选择,臣应该是直臣!” 金铉昂首挺胸,显然很满意自己的身份,然而朱由校却开口道; “直臣?” “依朕看,你口口声声地说圣贤道德,然而不过修炼成了一个伪君子而已。” “圣人的书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行事,也不是用来育人的。” “朕说过,你教授太子教授的没有错,但你需要知道,太子是国朝储君。” “古往今来,储君但凡亲近百姓者,大多懦弱慈善,而懦弱慈善之人,如何能够执掌天下权柄?” “万岁说错了!”金铉看着朱由校,语气正气道: “储君的性格与是否亲近百姓无关,齐王亲近百姓,却对外杀伐果断,对贪官污吏毫不纵容,而万岁您虽然远离百姓,却于淮北大饥时处处隐忍。” “诚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 “万岁如果以万岁您的标准来培养太子,那只会得到一个连万岁您自己都不如的太子!” “照你的说法,朕应该把太子托付给谁?给你?还是给外廷那群只知道夸夸其谈的百官?”朱由校反问。 “给齐王殿下!”金铉说到这里时,鞠躬作揖,并说道: “若是万岁将太子托付给微臣,微臣不敢保证太子是开疆拓土的明君,但至少是一名仁君。” “可若是给齐王殿下,微臣可以保证,国朝可破三百年国运,大明再旺三代!” 事情说到这里,所有人都明白金铉的想法了,只是他的想法说出来后,朱由校却笑道: “仁君?” “古往今来,担任称仁君的,大多是性格懦弱之辈,只能受到百官摆布。” “至于给齐王……”朱由校沉吟片刻,最后才担心道: “齐王政务繁忙,已经足够累了,再让其带太子,恐怕朕的弟弟连而立之年都坚持不到,就要早朕一步而去了。” 朱由校的话满是心疼朱由检,但是面对他的话,金炫却直接揭穿道: “齐王政务繁忙,并不是因为他的事情繁忙,而是承担了不该承担的政务!” “但凡万岁您能分担政务,殿下不至于如此劳累。” “若是万岁您不分担政务,那即便太子由微臣来教授,但齐王依旧劳累。” “臣曾经看过齐王的起居注,齐王每日卯时起床处理政务,直至子时四刻才入睡。” “除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