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昌府、临洮府还没开始着手……” “不过以陕北五府的清查情况来看,陕南五府的人口约在四百万左右,合计人口数约在八百万不到。” “陕南五府的百姓尚且还有一些钱粮,但陕北五府已经不堪重负,三百八十二万人中,除了朔方府和宁夏府百姓尚有钱粮,其余三府近一百九十三万余人可以说人尽灾民。” 孙传庭的话,让朱由检松了一口气。 延安三府两百万不到的灾民,大明朝还是可以应对的,不说别的,就这次抄家所得的近八百万石米麦,就足够让这二百万人吃一年饱饭。 如果不是朱由检在天启五年开始迁移百姓前往朔方、河套等地,恐怕灾民的数量会翻上一倍。 “庆阳、平凉、延安三府的灾民,组织向河西迁移,迁移者发粮票十二石,农具衣物。” “不愿意迁移的人,先发粮票六石,黄河雇工的差事也可以先干着。” “另外陕南百姓可以组织迁往川东的潼川、保宁、顺宁、重庆四府。” “至于山西和河南的灾民,能迁移辽东则辽东,不能则河西。” 朱由检交代了一下孙传庭,便对毕自严道: “查抄的黄金送入京城暂存,白银调给皇店,由皇店从四川、湖广、江西、南直隶等地筹买粮食。” “三省的官仓还有多少粮食?” “约一千余万石,各级贪官污吏变卖大半,另外五省的官仓经过调查尚有一千余万石,估计是没来得及贪墨太多……”毕自严作揖回应,让朱由检皱眉不已。 朝廷发了四千多万石来赈灾,结果灾民一粒米没吃到,粮食就被变卖了大半,还有七百多万被他们存了起来。 要是没有刘四等人起义,杀死贪官韩潮,这四千多万石粮食恐怕只有不到一成能送到百姓面前。 “算上抄家所获,八省粮食一共多少,够灾民吃多久?” 朱由检继续询问,而毕自严胸中早有腹稿,条理的回答道: “八省发下来的赈灾粮,一共还有二千九百三十万余石,除去渭北的灾民需要直接发粮以外,其他地方的赈灾粮,依旧能以常平仓来平抑当地粮价。” “传令,各地粮价不得高于五百文。”朱由检皱眉下令,也不顾当初七百文的话了。 或许是他看出来了,他敢定七百文,官吏就敢和粮食一起把粮食抬到六百九十九文,他定五百文,官商勾结之下就敢把粮价抬到四百九十九文。 这群人的底线,比他和毕自严想的还要低。 指望他们良心发现,倒不如指望大旱消失。 想到这里、朱由检也对毕自严问道:“眼下已经是六月,以户部估计,今岁的田赋有多少……” “大概不足两千万石……”毕自严作揖回应,而朱由检看向王承恩,王承恩也作揖回应道: “陕西军屯田有七成绝收,河西绝收三成,山西绝收五成,北直隶绝收四成,河南绝收两成,广东绝收五成,福建……” 一个个绝收数据被王承恩汇报,之所以能收集的这么清楚,也是因为粮食绝收这种事情,实际上从四月就能看出的缘故。 在每个省的军屯田情况汇报之后,王承恩才道: “今岁九千九百余万军屯田,估计绝收四千二百余万亩,能收上来的田赋,恐怕不足三千万石。” 一个不足两千万石,一个不足三千万石,得出的结论便是今岁大明田赋总收入恐怕不足五千万石。 这可是原本能收上来近八千万石的田赋啊,眼下却只能收上来六成。 若是没有军屯田,单纯依靠户部,并且还免除三响和各项杂税,恐怕大明朝会比历史上灭亡的更早。 “粮食绝收,今岁的酒价如何?” 沉默片刻,朱由检询问起了酒价,而毕自严也道: “按照酒课司的回禀,今岁天下酒价均上涨了两成。” “他们上涨两成,我们也上涨两成,皇店的烧酒涨至十文。”朱由检转头对王承恩吩咐。 显然、朱由检已经不指望田赋了,他更指望酒课司的银子。 只要有银子发饷发俸禄,就不用将田赋折色,那么大明朝手中便一直会有几千万石粮食可以调动,赈灾。 以大明的体量,这几千万石并不算多,因此朱由检还需要对人口下手。 “山西、北直隶、陕西、河南、山东,这一京五省尽快查出准确的数额,牵连的百万人,按照距离、先后迁移旧港、南州。” 减少人口密度,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 六大船厂和已经开始筹建的交趾船厂虽然建造船只速度很快,皇店也有足够的体量,一次性迁移几十万人。 但这样的迁移却是需要几个月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的,一年迁移百万人,这已经是大明眼下对旧港、交趾能做到的最大迁移体量了。 陕西、山西、北直隶、山东、河南的人口密度,朱由检从天启二年的白莲教起义开始就已经着手,只要继续走下去,那么赈灾压力只会越来越小。 唯一需要在意的就是南直隶和浙江、江西这一京两省。 这一京两省占据了大明三分之一的人口数量,而朱由检如果没有记错,它们在小冰河十七年大旱中的第一阶段大旱里,影响并不大。 整个明末小冰河十七年大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天启七年到崇祯八年,换到眼下也就是天启十五年。 这个阶段的大旱,主要还是以北方为主,四川和福建、湖广、两广等地基本上没有连续超过三年大旱的情况,而江南也只有几个靠近北方的府县遭受波及,并不算特别严重。 可到了第二阶段,也就是明朝无法维持对内镇压,对外防守的阶段,这个局势就彻底改变了。 从崇祯九年到崇祯十六年,大旱不仅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