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的瑞王爷、惠王爷、桂王爷也纷纷上疏,看来是等不及海外就藩的事情了。” “等不及也好……”朱由检接过军情看了一眼,随后追问道:“皇兄同意了吗?” “万岁已经批复了,眼下京中已经聚集了九名亲王,十七名郡王,剩下的宗亲也在赶往的路上。”千户回禀,而朱由检微微颔首。 对于宗亲的急迫,朱由检并不觉得奇怪,甚至他觉得这样的急迫很正常。 毕竟当旧港收复,获得了如此多田亩的消息传回京城后,不少人也知道了海外虽然差,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这群亲王都敢亲自前往京城了,足以看得出来他们着急海外就藩的事情。 对此、朱由检倒并不觉得压力很大,相反、他只觉得这是薅宗亲羊毛的好机会。 哪怕今年组织下西洋,但下西洋又不是说去就去,说回就回来的。 来往最少一年,而等他们回来后,海军十二卫再出征,打下他们看上的地方,那最少也是一年后了。 朱由检对海军十二卫的战力有自信,如果说让他们和北面的莫卧儿开战,或许会有些吃力,但是进攻一些德干高原和沿海的土邦,这根本没有什么压力。 也就是说、在天启七年下半年大旱前,诸王就可以组织海外就藩。 在海外藩地的攻取上,朱由检就能薅一笔他们的羊毛,而当他们准备迁移,并且立足之后,大旱也就开始爆发了。 大明消化不了的灾民,便由他们消化。 不仅可以增加汉人在南亚的比例,还能反哺朝廷一大笔银子,来帮助朝廷渡过接下来的十七年大旱。 人口迁移这种事情,可不是一锤子买卖,诸王也没有本事一口气拿出几百万两来迁移几十万人。 迁移一个百姓,藩王需要给朝廷十两的迁移银。 请一卫海军帮忙开疆拓土,打下藩地,一年就需要三十多万两银子。 打下藩地后,藩地需要拱卫吧?到时候调南军都督府的拱卫营前往天竺,一营三千零三十一人,一年的费用就是近十一万两。 这些,可都是赚钱的买卖。 也就是说、藩王花银子帮大明迁移灾民,又花银子向大明采购军械,最后请大明的拱卫营帮忙拱卫藩国,训练新军。 并且、这训练也是有猫腻的。 因为新军训练结束,到时候南军都督府在天竺的拱卫营数量,最少不会低于二十个。 这二十个拱卫营可不是训练完了就返回旧港的,而是将会被调往东吁沿海,配合西军都督府收复三宣六慰。 总之、朱由检的想法是一环扣一环,绝不浪费一点资源。 大旱之下,大明的实力不外扩是绝对养不活几千万灾民的。 即便外扩、迁移也需要足够多的粮食。 大明亲王、郡王上百人,哪怕每个藩国只吸纳一万灾民,也能为大明解决上百万灾民。 诸如周藩、福藩、楚藩、秦藩、晋藩、赵藩等等强藩的实力还不知道,恐怕吸纳十几万百姓都是轻轻松松。 并且,这消耗的还只是他们的存银,如果他们藩国的兵力训练出来了,恐怕会对内陆地区的德干诸多土邦下手。 不止是土邦,甚至会和北方的莫卧儿碰撞也说不定。 二十九名亲王,哪怕一国只有一营兵,那也能拉出近八万兵马,更别提还有八十多位郡王了…… 藩王迁移海外、大明只有可能受惠,反噬什么的都是百年之后的事情了。 朱由检唯一要控制的,就是这上百亲王、郡王的藩地问题。 他们实际上没有太多去处,因为利未亚(非洲)和北亚墨利加(北美)太远,以现在的航海技术从大明过去,最少来回两年时间。 藩王不敢去,也不可能去,而他们又想要已经基础开发的地方。 这样的地方,还必须容纳得下上百藩王,因此便只剩下了南亚天竺。 不过、为了更好的防御,他们的藩地一开始就注定了,必须是连成一片的。 因为只有这样,南军都督府的拱卫营才能更好的保护他们,他们也能互为犄角的向内陆挺进。 不过这么一来、一些藩王的地盘注定大不了。 因此、朱由检在这次的宗议前,必须想出一个办法,让诸多藩王签订一份《互不侵犯》条约。 并且其中必然会涉及诸多藩王在战后更换藩地的问题。 不过不管怎么样,四百多万平方公里,上亿人口的南亚半岛是绝对够他们折腾的了。 至于更远的地方,以大明的航海技术,还有补给问题,恐怕短期内是有些困难。 想到这里、朱由检头也不抬的对旁边说道:“定国,把我今早看的那份地图拿过来。” “诶!” 稚嫩的声音响起,坐在对面打着哈欠的李定国蹭的一下站了起来,随后走到书架上,把朱由检需要的地图拿了过来,双手递上。 接过地图的朱由检看了一眼李定国,被好好收拾过的他,虽然年纪比较小,但还是看得出根骨、模样都不差。 这也不奇怪,如果实力不行,也不可能被南明和缅甸的文人记载成单挑大象的人物了。 尽管朱由检认为那是文人的吹嘘,不过李定国“小尉迟”的外号是十几岁就出现的,看得出他武力不差。 只是可惜、个人的勇武在接下来的时代洪流里,已经算不得什么了。 这么想着、朱由检打开了地图,随后看了一眼南亚的地图,想了想后,在地图上一个个的画出了可以就藩的地方。 在画完之后,他又圈出了可以作为日后大明海军小西洋补给点的地方。 东吁缅甸海域南部的安达曼群岛不用多说,黄龙已经派人前往征服当地的矮黑人了。 除了这个群岛,还有就是南亚南部的锡兰,这里眼下分裂成了好几个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