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五章 重赏(下)(2 / 3)

扼元 蟹的心 2450 字 2023-11-28

这些活跃在草原边缘的蒙古人们起来都服膺于大周,可他们之中的差异,比蒙古人的汉儿的差异更大。

有些人乐意服从中原的秩序,也仰慕中原的文化。

因为蒙古草原自古以来就是四分五裂的,成吉思汗建立的也克蒙古兀鲁思,至今只存在了不到十五年。蒙古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凝聚其自身作为统一整体的认知,塑造他们作为征服者的自豪,但这个进程已经被郭宁打断了。

于是许多蒙古人当年愈是钦佩成吉思汗,就愈是拜伏在郭宁的武威之下。

尤其是蒙古人里较年轻的一些。他们没有经历过草原上残酷的统一战争,对成吉思汗的厉害缺乏直接认识。他们曾随同蒙古大军南征,但仔细想来,南征过程中固然有摧枯拉朽,也有惨痛失败,何况大汗在河北还断送了怯薛军大部,不得不游泳逃生?

在这种局面下,他们对中原汉儿并没有什么心理优势可言,反倒是中原大周朝廷展现在蒙古人面前的,是军事、经济乃至文化上全面的压倒优势。

年轻些的蒙古人一旦接触到了来自中原的制度,感受到一个中原王朝崛起时的姿态,很容易就不再把蒙古人的身份当回事,反而热衷于成为汉家王朝的一员。

当然,也有人依然奸滑似鬼,首鼠两端。

两个失踪的汉儿究竟如何,这群蒙古千户并不在意。只不过以他们对草原的熟悉,动用点人手去搜索,真不为难;与此同时,将这小小举措在大周方面渲染成出生入死的英勇,藉此赚取中原朝廷更多的支持,便是草原降人自古以来的传统。

当年成吉思汗势力薄弱的时候,就为大金国的军队鞍前马后效劳,硬仗其实没打过几场,倒趁着金军主力与塔塔儿部会战,偷袭了塔塔儿部的老巢,尽掳其车马粮饷。

凭此功劳,成吉思汗不止成了大金国的“札兀惕忽里”也就是蒙语招讨使,就此获得了在战争中托庇于大金的特权。

后来他与乃蛮部对抗的时候,便曾退入大金的界壕长城以内。他和脱里汗依托界壕上阿兰塞的金国守军,逼退乃蛮部和札木合的联军,随后才赢得了阔亦田之战的胜利。

成吉思汗的崛起过程,草原上的人们自然都谙熟于胸,所以此刻,哪怕对着大周的皇帝,也有很多人依然保持着这种态度。

干点杂活,可以,干点脏活,也可以。但皇帝陛下你要我们动真格……咳咳,我们有心无力呀。我们知道大周的武力何等可怕。但大金强盛的时候,武力不也很可怕么?中原朝廷始终只是中原朝廷,难道还真能做得了草原的主?

眼下依附大周的蒙古人只是少数,朝廷必然优容相待,以求吸引更多人的跟从,绝不可能强迫我们做什么。而我们一个个都是草原上的聪明人,怎样依靠着中原的武力捞取好处,我们都很懂啊!

郭宁环顾他们,逐一看着他们每个人的表情,仿佛看到了他们的想法。

尤其是那几个显然保持反对意见的人。

’他们的演技也算是日积月累而来了,或许在蒙古人里算得出众。但郭宁自幼就在边疆,太熟悉蒙古人的作态了。这两年他又和朝中文臣打交道多,眼力提升的很快,所以分明在他们眼里看到了狡狯,还有那么点自鸣得意。

见皇帝端详他们,他们居然还打起了精神,摆开了理由,开始叫苦了。

或许其中有些人真不愿和草原上的同族厮杀,也有些人是刻意反对,希望能让皇帝把赏格再提高些吧。

好几名蒙古人闹哄哄的,你一眼我一语,这模样挺有趣的。

如果花费一点时间,再做些思想工作,或者按照这些千户那颜的意思,把赏格再提高些,应该还能说服几个人。

可惜郭宁不喜欢与人讨价还价。他始终保持着军队统帅的作风,强调军令如山,任何时候都不容忍这种待价而沽的姿态。

但他毕竟是皇帝了,这种事情已经没必要亲自下场。

郭宁瞥了眼赵瑄,沉声道:“十六个赞同的,十一个反对的,还有三十来个没主意。”

赞同的毕竟比反对的多些,这几年的工夫没白下。

赵瑄跟随着郭宁的眼光注视他们,最终确定无疑地点头。点过了头,他忍不住又道:“反对的,全都顶着千户那颜的头衔!在场的一共二十二个千户那颜,里头反对的倒有一半!这些人是真不知道死活啊!”

郭宁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得很是轻松。他向身后的骑士们比了个手势,倪一立即嘬唇作哨。

郭宁登上骆驼场城眺望的时候,他的扈驾骑兵停留在一箭之地以外。听得口哨声,立刻有旗帜招展数回,随即有一队骑兵越众而出,纵马奔驰过来。

很显然,这支骑兵的装备十分出众,马匹都是高头大马,骑士们都穿有铁甲,每人都配备有骑枪、弓箭、直刀,在马鞍侧面还挂着趁手的短兵器比如骨朵、手斧、短刀等等。

他们奔驰到坡地下方以后,竟没丝毫停歇。每个人随手抖动缰绳,战马便腾越而起,接连翻过坡地上的横生灌木,如履平地般直接来到近处!

这样的操作,不止要战马久经训练,对骑术的要求更是苛刻。这样的骑术,只能是来自草原深处蒙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