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再入关(5000)(2 / 3)

景从善以后对他下手,这样只会寒了人心。 “姑母且放心,尉公若能克己奉公,造福百姓,澄又怎会再提旧事。” 哪怕高澄只称尉公,而非厍狄干一般尊称姑父,但高娄斤得到侄儿这一诺终究是放下心来。 说罢,高澄又让众兄弟与儿女们上前向高娄斤见礼,来的路上,高澄已经将高娄斤与他家的关系说仔细了,众人都不敢有所怠慢,一个个恭敬请安。 高娄斤打量着高氏子孙,嘴里不住地说着: “好孩子、好孩子,模样真是像极了贺六浑小时候。” 说着、说着,自个儿又哭了起来。 高澄在建州住了两日,在此期间,他召尉景来述政的时候,完全秉持着公心。 做得好的地方,高澄不吝夸赞,还需改进之处,他也会加以训导。 高澄启程离开的时候,尉景的气色明显有了好转,只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高欢时期能把吐沫星子喷高欢脸上的尉景,到了高澄掌权,却也谨小甚微起来。 建州向西再渡汾河,则是高氏最开始的根基所在,晋州,州治依旧位于白马城(山西临汾)。 高家众人之中,仅有高澄与高洋有过在白马城生活的记忆,老宅早已被人腾空,可高澄只是让诸弟入住,自己死活都不肯住进去,于是又由晋州刺史薛修义再为高澄寻觅了一座大宅子,供他与侧室及子女们歇息。 薛修义是高敖曹的狱友,两人都曾被尔朱荣拿下,随身囚禁。 孝庄帝杀尔朱荣后,薛修义与高敖曹脱困,高敖曹与其兄高乾被任为河北大使,回乡招集人马,而薛修义则被授予弘农、河北(山西平陆)、河东(山西永济)、正平(山西新绛)四郡大都督,与时任晋州刺史的高欢做了邻居,两人得以在暗地里结交。 高欢入晋阳以后,时任南汾州刺史的薛修义便顺理成章的投入高欢麾下。 别看他如今已经是六十四岁的年纪,又是行伍出身,久经战阵,可精神头却壮得很,不似大多数将领,一到晚年便疾病缠身。 如果说汾州刺史辛术是潘乐通向洛阳的第一道封锁,晋州刺史薛修义则是第二把锁。 夜里,高澄翻来覆去睡不着,寻思是不是自己薄葬了贺六浑,导致他在地底下手头拮据,来找自己要钱花销。 第二日,高澄唤来纥奚舍乐,命他将白马城唯一一座寺庙里的和尚给捉来,给贺六浑做场法事,多烧些纸钱,不是当儿子的吝啬,舍不得真金白银,实在是国库空虚,想来贺六浑也能够体谅。 毕竟纸钱也是钱嘛,虽然不清楚在阴间的购买力,但多少点准没错。 于是当天白马城周边的香烛铺子,纸钱几乎被扫荡一空。 办完法事,北朝大孝子总算安心了一些,领着大军由蒲坂西渡黄河,来到关中的时候,已经是秋天。 早在高澄还在河北时,由他亲拟的有关沿海各州以晒盐法制盐的政令,就已经通过了门下省的审核,交由尚书省推行。 从南至北,徐州、胶州、青州、沧州、瀛洲、幽州无数官办晒盐场被设立,甚至连辽州都有少数几处,这些晒盐场由中央派人进行管理,由地方州郡兵维持治安。 大量低价官盐流入民间市场,对盐贩们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赢得了民众的一致赞誉,当然,这些赞誉都是冲着齐王去的。 对于聪明人来说,你也别管为什么同样是在外巡视,德政就是齐王亲自草拟政令,迁民这等恶事就是元善见独断专行,齐王远在外地,不能阻止。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若是不信,便抓你下狱关你三天,或者不许你子嗣参与科举,反正宗族兴旺就是你的软肋,扣帽子这种事,齐王殿下最擅长不过。 有人欢喜有人愁,民众们得了实惠,盐贩们就惨了,尤其是大盐商们,小盐贩无利可图,大不了改行,可大盐商们手头囤积了大量煮盐,如今官盐以其低廉的价格,广受民众好评,谁还去买相较于晒盐,更为昂贵的煮盐。 若是新入行的私人盐商推出晒盐,总有点下三滥的套路去对付他,可这是官府,晒盐一入市,凡是大盐贩所在的地方,州郡兵便已经动员起来,分明就等着你谋乱,来吃下你的家业。 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大盐商们见朝廷早已做了完全准备,还是在家破人亡与食盐滞销、蒙受重大损失之间做出了明智选择。 大量煮盐被低价抛售,显然是打了认赔退场的主意,反正这么多年,也积攒了不少财富。 也不是有人没想过参与晒盐生意,但朝廷摆明了是要搞垄断,小高王如今都穷得红了眼,哪会给人掺和一脚的机会,海滨地区时常会有州郡兵巡逻,以防有人私开晒盐场。 不知道的还以为提前一千年闹起了倭寇。 将来财政宽裕,高澄兴许会适当放开对私盐的限制,但绝不是现在,穷疯了的小高王如今只想吃独食,谁来都不好使。 别说是那些私盐贩子,不少勋贵来信向高澄请求准许自己开办晒盐场,都被高澄一律回绝,不过口气倒也很委婉,就是摆事实、讲道理。 朝廷都已经困难成这样了,齐王殿下没有动员大伙破家为国,捐献俸禄,而是一人扛下了所有,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一条财路,你却要来与朝廷争利,这是大魏忠良该有的作为吗! 高党勋贵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跟大魏忠良这四个字扯上了关系,但对于朝廷的穷,其实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毕竟元善见以禅位后的封地税赋作为抵押,向齐王府借了五万匹绢布,借据还在崔季舒手里攥着,只等将来元善见退位去了封地以后,逐年讨要。 相比较小高王的不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