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 再赴恒农(2 / 2)

的才能以及为人至孝的品性,更是因为高欢当信使时,长期往来怀朔与洛阳,每到洛阳总要住在高岳家中,两人长期同榻而眠,关系自然亲密。 高洋在一点点长大,因为高澄在高琛丧期内的一番话,高欢从未想过要给予高洋展现才能的机会。 甚至高洋随高澄南下以后,只有高欢亲至洛阳才会与高洋相见。 也不能说高欢绝情,对这个嫡次子的忽视,就是对他最大的爱护。 如果真的时时记挂着远在洛阳的高洋,对他嘘寒问暖,表现出自己的重视,又让一旁的高澄怎么看。 这不是逼着多疑的高澄手足相残吗? 所以哪怕明知高澄只教高洋道德书籍,铁了心要把他荒废成一个无用的废物,高欢也没有横加干涉。 废点就废点,有高澄在,还怕守不住这份家业? 既然家业无忧,高洋这辈子当个富贵闲王也挺好。 但年幼的高洋却不能体会高欢这片苦心,在他看来,母亲不喜欢自己,大哥提防自己,就连小时候对自己表现过喜爱的父亲也开始疏远自己。 本就性情孤僻的高洋,越发沉默寡言,还好有刘氏陪伴,劝慰着他,才能熬住这样的日子。 这件事站在父子三人各自的立场,谁都没错。 高欢做出了自认为对高澄、高洋最好的处理。 高澄则觉得自己守住了底线,没有暗中下手弄死这个兄弟,也愿意给他一场富贵让他做个闲王。 而高洋更是不理解自己什么都没做,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对待。 他也想跟父兄一样驰马疆场,建立功勋。 但高洋嫡次子的身份才是原罪。 高欢、高澄两父子是一类人,所以他能理解高澄对高洋的猜忌,而不是加以训斥,告诉高澄应该兄友弟恭。 就像高澄当日所言,无论自己权势再大,高洋想取代他,只需要一名刺客。 父子两人都品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也都明白在权力的诱惑下,谁都把持不住。 高澄想把高洋培养成一无是处的废物,高欢又何尝不是紧紧握住晋阳兵权。 时不时还要考验一番高澄是不是暗中与晋阳将领结交才能安心。 而同在洛阳的两个庶弟未满五岁的高浚、高淹就比高洋幸福多了。 尤其是生父不明的三弟高浚,深得高澄喜爱,外出游猎也偶尔将他抱在马上共骑,让他随自己打马奔驰。 即将五岁的高浚自小聪慧,如今也开始进学读书,认了许多字。 他也听见过不少有关自己并非高欢亲生的传闻。 刚开始,高浚甚至以为自己是大哥高澄与母亲王氏所生,毕竟大哥在对待自己与嫡亲弟弟高洋的区别,高浚这个当事人最清楚。 他甚至自己写信往洛阳求问母亲王氏,高澄究竟是不是自己的父亲。 王氏接了这封信,羞得满面通红,高欢听说儿子来信,兴冲冲要看,看了之后险些没背过气去。 但这事他最清楚原委,知道高澄的清白。 也从字里行间能够体会到高澄对这个弟弟的好,更加确认高澄并非绝情的人,只是因高洋嫡次子的身份心生忌惮而已。 从此更是不插手高澄在洛阳教养兄弟,甚至还打算等西征之后将第五子,元氏所生的高浟、第六子,嫡子高演、第七子,初恋韩智辉所生的高涣尽数打发去洛阳,毕竟这三个小子,最小的也都要两岁了。 而高澄安顿好洛阳之事,也第三次西行,向恒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