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绍宗追随堂叔高岳进攻颍川郡,而当时驻守颍川的正是塔防大师王思政。 战事焦灼时,刘丰向高岳献上水攻之策,高岳依言在洧水修筑堰坝,准备以水灌城。 水灌颍川郡治长社城(河南长葛)大半年,慕容绍宗与刘丰认为城中再无战力,于是乘坐楼船,察看城中情况。 不料突然刮起大风,吹断固定楼船的绳索,将楼船吹响长社城下。 城上乱箭齐发,慕容绍宗与刘丰只能跳水弃船。 慕容绍宗不会水,被淹死。 刘丰倒是游泳健将,好不容易游上土山,却被赶来的西魏军格杀。 有鉴于此,高澄也没有强行让慕容绍宗学游泳,真发生那种事,刘丰会水不还是死在了长社城下。 不过故事并没有完。 正如慕容绍宗、刘丰的预料,经过大半年的灌水,长社城早就守不住了。 在损失慕容绍宗、刘丰两员大将后,高澄亲领步骑十一万至长社城下,命人向城中喊话: 能生擒王思政的,能被封侯、受重赏,若是王思政有损伤,王思政身边的人都要被杀戮。 这一操作直接让王思政清楚高澄对自己的重视,解决了他因为慕容绍宗、刘丰之死的后顾之忧。 于是在赵彦深入城劝说下,曾经修建玉璧,在玉璧城拒绝高欢劝降的王思政,当即出城向高欢的儿子投降。 小高王念及王思政,便想到了他还没进门的侧室王氏,素未蒙面,也不知道是美是丑。 不管美丑,为了王思政,也要受着。 不过太原王氏的女公子,哪怕不漂亮,也不至于貌丑吧。 当然,大将军未得,何以家为。 高澄转头又操持起了自己的封官之事。 而刘丰在拜访了可朱浑元后,也领部曲往南兖州上任。 司马子如走后,高隆之继任尚书右仆射,又是高隆之上奏,请为高澄收复南兖州的功绩论赏。 其实朝廷早有人为高澄请赏,但是都被高澄压下去了。 对于高隆之的奏疏,从谏如流的元善见当然是准了,难不成还能拒绝? 天子召集朝臣,商议高澄封赏之事,小高王自己刻意回避。 高澄专用请官人高隆之向元善见提议,授高澄大将军一职。 明眼人也都品出了其中意味:难怪高澄一直强压为他请赏的奏疏。 高欢相国之位没到手,他怎么可能谋取位在丞相之上的大将军。 知道了高澄费尽心机图谋大将军,朝臣也没有人敢出言反对,事实证明,在绝对的强权面前,所谓制度,所谓公理,有时候也会被刻意遗忘。 以纳谏闻名的元善见在没有朝官出面反对的情况下,又一次同意了高隆之所奏,加高澄为大将军。 小高王作为大魏忠良,在旁人缄默的情况下,却毅然发声,对授官之人道: “世间岂有十五岁的大将军!定是高隆之矫诏,臣不能受此诏,请斩高隆之,以证视听!” 元善见又命年纪老迈的赵郡王元谌往渤海王府授官。 高澄由此确定了此前并非高隆之矫诏,却还是推辞道: “澄德疏才薄,如何可受此重任,还请大王替澄回绝天子。” 元善见按照高隆之的安排,又命人请高澄往宫城受诏。 大魏忠良小高王,急匆匆从前大魏皇后尔朱英娥屋中跑出来,迎接天使,却依旧拒绝进宫受诏。 三次推辞后,在高隆之的明示下,元善见不得已亲自往渤海王府授官。 高澄眼见天子亲自登门,这样的恩宠,让他感激涕零,对天子的恩赐,再不敢辞。 就此,渤海王世子高澄,正式以大将军的身份主政东魏。 ------题外话------ 之前睡了会,更新晚了,今天的第一更大概在十一点左右更新,继续睡了。